云朵朵“战疫”手记丨贵州队里的“小号大白”王丽琨
来源:动静贵州 时间:2020-03-10 浏览次数:
张云,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血管外科护士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队员,第三批贵州省援鄂医疗队护理队队长,支援武汉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总院一院。
“休舱”了,原以为之后的“云朵朵战疫手记”可以由张云自己执笔,但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张云和队友们还是一刻不得闲。除了和队友们按要求在休整期间继续参加培训、接受考核之外,张云还要帮助协调一些队里大大小小的事务。所以我们的“合作”还得继续,好在现在可以随时通过微信联系上她。
今天,张云神神秘秘地问我:“你认识王丽琨吗”?
我说:“认识啊,电视里经常见到嘛,戏份很足”。
张云回答:“嗯,她在我们队里……”
3月10日 武汉 阴
我说过,“云朵朵战疫手记”会更新到安全回家的那天,一来是完成自己初来时的定下的“小目标”,二来也的确还有好多和队友们一起“抗疫”的点点滴滴希望记录下来。比如我们队里的“王丽琨”——
贵州队的王丽琨,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临时党支部副书记,也是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虽没有明星“王丽坤”的高个子,但却是患者眼里的“小号大白”,颇受欢迎。
进舱的第一天,王丽琨就与队友们一起有条不紊地收治了300多个确诊患者,受到了指挥部的褒奖。在舱内,她每天除了查房、观察患者病情走向外,还要和患者倾心交谈,竭尽全力让患者开开心心地康复回家,所以她也是患者们眼里的“知心人”。
截止休舱,王丽琨诊查的患者就有100余人,转诊的重症患者2人。在她和队友的共同努力下,56名患者已被治愈。
更让人感动的是在休舱当天,一位治愈患者通过微信将他受病友之托写的文章转给了王丽琨——
我们眼中的“小号大白”——王丽琨医生
初见王丽琨医生,透过护目镜能看到她有一双善良温暖的大眼睛,听到她耐心询问病情时,感觉她话语不多,但成稳谨慎,她的平静温柔让我们因疫病略有些紧张的情绪能稍稍平静下来。
她经常是清晨我们还没醒来时就进舱开始查房了,轻轻的走在病床间,逐一查问并详细记录下每一个病人的病情,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她略显娇小的身影,轻言细语的询问,显得低调甚至有些不起眼,我们私下里说她应该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年轻医生。
住了一段日子,通过和方舱照顾治疗我们的医护们交流中,我才发现她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平凡普通,而是极为优秀,甚至可以用厉害来形容都不为过。39岁的她已经是留美博士后了,并且是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神经科主任,我们方舱医院医疗组的副组长。但她完全没有因为她的学识及职称,而显得高高在上,反而总能耐心的为病友解答疑问,无论是在病区,还是在微信群里的提问,有的问题跟新冠肺炎毫无关系,但她也没推诿,仍是耐心的解答。听医生们说王博士每天回到驻地后,还要与另一位专家穆博士一起评估我们60余名患者的情况,包括症状、核酸、CT,精心制定治疗方案。因为方舱医院的CT和核酸检查每日数量受限,所以她认真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我们排检查的先后顺序,既要考虑病情,同时又要兼顾公平原则。面对有些患者的不理解甚至是质疑责难,她仍然耐心的与患者沟通解释,直到病患平静下来。
作为一名医生,她不光尽职尽责地治疗照顾病患,当我们提出治疗以外的生活方面的困难和要求时,她会认真地听取我们的诉求,站在我们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我们考虑,反复帮我们争取改善生活条件,甚至还无私地拿出自己的生活用品解决我们的需求,让我们从心底里觉得暖暖的,能安心地在方舱接受治疗。
有位和我一样出舱的病友跟我聊起这样一件事:与他同时入住方舱的母亲在他治愈后仍留在方舱。他担心母亲的病情,却又无能为力。母亲的病床不属于贵州医疗队管理的范围,他在微信上向王博士倾诉了自己内心的担忧,没想到王博士主动提出帮他去看望他的母亲。他感动地对我说:“亲人也莫过于此,她就像我的家人,像大姐姐一样守护着我们,能够认识王博士,成为她的病人是我们的福气!”
我以为生活中的她也应该是温柔文静的。逐渐熟络后通过与她聊天,我发现其实她动静相宜。她爱运动,喜欢跑步和游泳。相较于她的健康活力,我虽然个性外向,却是极少运动的宅女一枚。从她那里,我学会了热爱生命就是要用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去努力地活在当下。
听说今天中午方舱就要送别最后一批病患休舱了,我们患者曾经盼望的关门大吉时刻正式进入倒计时。今天也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妇女节,谨此祝愿可爱的“小号大白”王丽琨医生节日快乐!希望疫情能尽快结束,你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回家,我们大家都爱你!
记者 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