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当心抑郁高发,发之前有迹象!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3-26 浏览次数:
俗话说“菜花黄,痴子忙”,3~4月正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然而也是抑郁症高发时期。贵阳各大医院近来就收治了不少抑郁症患者,有的患者甚至还做出过激行为。专家指出,抑郁症发作一般都有迹象,要高度重视,提早干预,往往能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
近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急诊科就救治了一名过量服用抑郁药的学生,幸亏送治及时,经急诊医护团队的紧急救治,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急诊科于洪婕副主任介绍,临床数据显示,在春季,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的复发率较其他季节增加20%~30%,新发患者比例也显著上升。主要有以下原因:
1、气候原因:春天气压下降、湿度骤增,气温在一天之内上下幅度近10℃。为适应这种剧烈波动,人体需调动神经内分泌系统去调节。研究发现,每当日均温度变化超过5℃,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合成效率就会下降15%,这可直接影响情绪的稳定性。精神疾病患者因为脑调节功能弱,更容易出现昼夜节律紊乱、睡不好觉等问题。
2、生物钟变化:随着日照时间一天天变长,人体褪黑素分泌量比冬天少了30%~40%。褪黑素不仅管睡眠,还参与情绪调控。
3、代谢加速:春天人体基础代谢率提升了10%~15%,神经递质代谢也跟着加快。当血清素、多巴胺这些“快乐激素”的合成速度跟不上消耗时,人就容易情绪低落、焦虑。数据显示,血清素水平每下降10%,抑郁评分就会增加5个百分点。
4、社会压力:职场人士、学生群体面临新一年的工作学习压力,无形中都增加了人们的焦虑情绪。
5、治疗中断:在春季精神疾病复发的案例里,38%的直接诱因是治疗中断。
6、过敏反应:春天花粉浓度最高时,免疫系统释放的组胺等炎症因子能穿透血脑屏障,影响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功能,情绪调节能力会跟着下降。
急诊科于洪婕副主任介绍,一般抑郁症发作前有前兆:
1、情绪低落:患者可能会长时间感到悲伤、绝望、无助,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和热情。
2、睡眠差: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多梦、多汗、翻来覆去睡不着等症状。
3、疲劳感:患者可能会经常感到疲乏无力,即使没有进行剧烈运动,也会有这种感觉。
4、注意力不集中:患者可能会出现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思考和决策能力下降等问题。
5、自我否定:患者可能对自己持有负面的看法,经常自责,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悲观。
急诊科于洪婕副主任表示,发现患者出现的一些征兆,要及早干预,积极治疗,杜绝病情加重甚至引发悲剧。
急诊科于洪婕副主任提醒人们,守护春季精神健康,应该做到:
1、调养肝气: 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适量食用疏肝解郁的食物,如月季花、玫瑰花等。
2、调整作息与饮食: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清淡,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多吃安神水果,如苹果、香蕉等。远离烟酒、浓茶、咖啡等。
3、适量运动: 走出户外,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调节情绪。
4、心理干预: 出现连续失眠、言行异常等情况,及时就医,进行专业心理干预。
5、坚持服药与定期复查: 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石 磊
二 审:文 叶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