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会转成癌吗?怎样防治?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4-11-11 浏览次数:

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由于民间对其有不少相关的误区,今天就邀请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驻黔专家刘亚军主任为大家科普一下怎样正确认识萎缩性胃炎以及如何科学防治。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常伴有肠腺上皮的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有些人没有明显的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腹痛、反酸、腹胀等消化不良或消瘦、贫血症状。

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种。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比慢性浅表性胃炎疾病严重程度更重。因为从治疗上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好治愈,其中发生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的粘膜恢复为正常胃黏膜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且有极少数的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进展为恶性肿瘤的可能。

但并不是说在症状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一定比浅表性胃炎更重,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并没有什么不适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多种因素相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免疫、遗传、年龄、高盐及低维生素饮食等因素相关。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列为一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

2.胆汁反流

胆汁可损伤胃黏膜屏障,使黏膜修复功能减弱,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高龄、胃动力减弱、吸烟等可能是引起胆汁反流的原因。

3.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胃炎也可导致胃黏膜萎缩,在50-74岁人群中约20%抗壁细胞抗体阳性。

4.遗传

有胃癌家族史会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风险或加重萎缩甚至增加癌变可能。

5.维生素缺乏

已有研究表明萎缩性胃炎患者维生素B12、叶酸缺乏,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抑制胃黏膜分泌维生素C,使维生素C对氧自由基和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下降,从而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程度。

6.生活方式

长期过热、高盐饮食,新鲜水果、蔬菜摄入少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相关。

多灶萎缩性胃炎即B型萎缩性胃炎是胃腺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胃黏膜萎缩被认为是癌变的基础。当萎缩性胃炎合并肠化和异型增生时称之为胃癌前期状态,胃粘膜癌变的风险明显增加。

胃癌的发展是一个多因素过程,与宿主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环境因素,如饮食等的相互作用有关。

胃癌的发生经历炎症、癌前、早癌、胃癌几个关键节点,目前临床困局:胃癌早期在临床上可无症状,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胃癌。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90%,但晚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10%~20%。因此胃黏膜癌前病变的预防和逆转,是胃癌防治的关键,防治的目标人群:

1.胃癌前病变者

胃炎评估(OLGA)和胃肠化生评估(OLGIM)系统分期Ⅲ或Ⅳ者,属于胃癌高风险患者。异型增生位于胃癌多阶段演进的倒数第二位。

2.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异常者

胃黏膜腺体萎缩PGI降低。PGI/II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黏膜萎缩进展相关。慢性胃炎患者胃体萎缩者血清胃泌素G17水平显著升高。

3.胃相关肿瘤指标增高,筛查未发现肿瘤者

血清CEA水平高于正常值可见于40%~70%的胃癌患者。血清CA199对胃癌敏感性高,阳性率约42.7%~50%。CA724是高分子量的类粘蛋白分子,诊断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

4.有胃癌遗传背景者

约10%的病例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林奇综合征。胃癌患者一级亲属患癌概率更大。

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干预手段有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等,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配合饮食调节、心理疏导等方法综合调治。

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认识,中药与食物之间没有严格界限,只不过作用比较缓和而已。病证有寒热虚实,食物有温凉补泻,因此要辨证施膳,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有助于药力的发挥。如果食物属性与病证相反,则会加重病情。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应辨证食疗,我们曾经有研究生就做过这样的临床课题:中药联合辨证食疗治疗CAG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药物与食疗结合可以提高CAG的疗效。

脾胃虚寒证

食疗原则温中健脾。饮食以温补为主,萝卜炖羊肉或牛肉助阳散寒。药膳有山药干姜粥、黄芪党参粥等。

胃阴不足证

食疗原则养阴益胃。饮食以甘润滋补为主,禁酒、不吃葱姜蒜及牛羊肉。药膳有沙参百合粥、石斛麦冬粥、沙参银耳粥等。

肝胃郁热证

食疗原则疏肝和胃、清热止痛。饮食以清淡食物为主,可食用味苦性凉蔬菜,凉拌为佳。药膳有麦冬栀子粥、芦根竹茹粥等。

瘀血阻胃证

食疗原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饮食宜温热,有助于气血流通,不要过饱,防止阻碍气机。药膳有山楂银耳羹、山楂当归膏等。

饮食停滞证

食疗原则为消食导滞。饮食宜少量多餐易消化。药膳有神曲谷芽粥、陈皮山楂粥等。

(来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