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开展双腔抗核磁ICD手术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3-24 浏览次数:11
近日,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贵阳市骨科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一位68岁复杂心脏病患者实施精准治疗,为其生命健康带来曙光。
患者陈某,68岁,男性,因活动后气短到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贵阳市骨科医院)就诊。心脏超声检查显示,陈某心脏状况符合肥厚型心肌病特征。左心室造影结果显示,左心室呈“黑桃♠样”,这是典型的心肌肥厚表现。左心导管检查排除流出道梗阻风险后,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但陈某的心脏问题尤为棘手,面临“双重心跳危机”。心电图显示,其心跳过慢,仅44次/分,且存在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电信号传递部分中断。动态心电监测还发现,他多次出现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异常快速跳动,心脏性猝死风险极高。同时,伴有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普通起搏器植入只能解决患者“慢”的问题,而对“快”无能为力。双腔ICD的植入方能“快慢兼顾”。
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贵阳市骨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经详细研讨,决定为陈某植入双腔抗核磁共振ICD。经耐心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以及手术事宜后,患者欣然接受双腔ICD植入手术。
手术由心血管内科主任孙洪勇主刀,詹璇、庹德军、宋思达等医师协同,在局部麻醉下开展。术中电生理检查显示,心跳90次/分时出现文氏现象,100次/分时房室呈2:1传导,140-150次/分时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医生们依流程制作放置ICD的囊袋,电极导管顺利经血管抵达心脏。经测试调试,确保ICD能精准监测并治疗心律失常,最终成功完成植入。
此次手术成功,让患者获得精准有效治疗。双腔抗核磁ICD除了基本的起搏功能外,还可实时监测心律。当患者发生快速性恶性心律失常时,可迅速识别并给予有效的电击治疗,从而使患者恢复正常心律、转危为安,是预防高危人群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手段。此次对陈某的成功治疗,充分彰显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贵阳市骨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专业医疗水平。双腔抗核磁ICD如同忠诚卫士,实现“治病”与“防猝死”双重目标,为更多心脏疾病患者带来福音,全力守护其健康与生命。
科普时间:ICD如何守护高危心脏?
心脏性猝死(SCD)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以意识丧失为先导的自然死亡。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其特点是自然、骤然发生、快速和不能预期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ICD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和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方面优于当前任何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还可显著降低此类患者的死亡率,挽救患者的生命。
1、ICD是什么?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一种埋藏于胸壁的“救命神器”,能24小时监测心律,自动纠正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
2、哪些人需要ICD?
曾发生心脏骤停、严重心衰、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或存在高危猝死因素的患者,经医生评估后可能需要植入。
3、抗核磁ICD有何优势?
检查无禁区:传统ICD患者不能接受磁共振(MRI)检查,而抗核磁ICD突破这一限制,未来需要脑部、关节等MRI检查时不构成障碍。
(供稿: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编 辑:周 岩
二 审:杜 明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