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医院看病时,抽血化验是最为常见的一项检查措施,而有一种化验,在抽血时需要抽的血量较多,有时候还需要进行多次抽血,这种化验实际上就是“血培养”。关于血培养这项检查,很多患者都不是很了解,只知道被抽出了不少血。那么,什么是血培养?为什么要做血培养?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血培养?等系列问题将一一进行介绍。
1.什么是血培养?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里是没有细菌的。血液感染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全身感染,当医生怀疑患者存在血液感染时,便会建议患者通过无菌操作的方式,进行血液采集,将其注入血培养瓶中。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环境下,让细菌进行孵育和繁殖,然后采用专业的仪器对培养瓶进行实时监测,当培养瓶中出现细菌的生长,呈现阳性的培养瓶便会报警。
2.为什么要做血培养呢?
(一)诊断疾病
血培养是一项重要的疾病诊断工具。通过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和真菌,可以确定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感染或真菌感染,并明确感染的具体菌种及类型。例如,菌血症、真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骨髓炎、脑膜炎、手术相关感染、肾盂肾炎等感染性疾病,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还会导致患者死亡。
(二)评估感染严重程度
血培养还可以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除了确定病菌类型外,血培养还可以显示感染的范围,包括是否已经进入血液系统。当感染已经波及到血液时,其严重程度将大大增加,治疗也将更加复杂和困难。通过血培养可以及时发现这一情况,帮助医生评估病情的危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感染进一步恶化。
(三)指导用药、监控疗效
血培养在指导用药、监控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血培养发现感染菌,实验室可进行药敏试验,检查哪种抗生素对这种细菌最有效。这样,医生就可以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最佳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重复进行血培养可以提高脓毒血症或血流感染的检出率,并用于查看治疗的效果,有助于患者早期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3.哪些病人需要进行血培养检查?
血培养检查临床常用于不明发热原因的患者,通过血培养检查血液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同时,进行化疗恶性肿瘤的患者,在进行化疗之后,由于粒细胞减少,普通检查难以发现发热的根源,也需要进行血培养检查。此外,如有以下症状表现需要明确诊断时,也需要进行血培养检查:①体温高于38°或小于36°②出现休克、寒战、僵直症状③出现严重的局部感染;④呼吸频率加快,并大于20次/min;⑤心率异常加快,并大于90次/min;⑥多个器官功能出现障碍;⑦出现低血压或高血压等。
4.血培养检查每次需要采集多少血液?
在进行血培养检查时,采集的血液量是影响灵敏度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采血量过少,检查结果容易造成假阴性,而采血量适当增加,检出率则会相应提高。根据临床经验和标准规定,成人每次血培养检查需要采集的血液量为每瓶10ml,每套20ml,两套共计40ml。而对于儿童,则需要根据其年龄和体重来确定采集血液的量,但不超过患儿总血量的1%。具体而言,新生儿的采血量应不少于0.5ml/瓶;婴幼儿(1~36个月)的采血量应不少于1.0ml/瓶;而对于36个月以上的儿童,采血量应不少于4.0ml/瓶。
5.血标本阳性结果应该如何进行解读?
其一,常为真正病原菌。在阳性结果中,常见的是真正的病原菌,占到了总阳性结果的大部分(超过90%)。这些真正的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白色念珠菌。当在血标本中检测到这些病原菌时,往往意味着患者身体中存在真正的感染。
其二,很少为真正的病原菌。在血标本阳性结果中,有很少为真正病原菌的比例较低,一般小于5%。这些阳性结果往往是一些不那么常见的细菌,如棒状杆菌、痤疮丙酸杆菌以及芽孢杆菌等。
其三,纠结彷徨的细菌。纠结彷徨的病原菌判断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不像前面提到的那些病原菌和非病原菌那样明显。主要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等。对于这些细菌,需要更多的实验方法和更深入的研究来确定它们是否为真正的病原菌。
总而言之,血培养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对于检测和诊断各种感染病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足够的血液样本,并进行精细的培养和分析,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的病原体类型和数量,从而指导医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保驾护航。
南宁市邕宁区中医医院 青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