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最为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40~50岁和60~70岁年龄段高发,20岁以下较少出现。疾病发生原因尚未得到证实,主要与早婚、早育、多产和性生活紊乱有关,此外男性包皮中的胆固醇可在细菌作用下生成致癌物质,增加发病风险。疾病发生后,患者多伴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症状,晚期可累及其他组织器官,引发相应症状,甚至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为此,临床需重视疾病筛查,以尽早确诊,在此基础上落实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研究发现,疾病与病毒感染有关,超过90%的患者存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情况,可将病毒检测作为疾病筛查手段之一,但 HPV 检测无法在体外培养,检测步骤繁琐,且结果易出现假阴性。
宫颈癌是目前病因清楚、可早期预防和治疗、可实现根治的恶性肿瘤,是全球第四大引起女性死亡的肿瘤,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85%,其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定期做宫颈癌筛查能够减少患上宫颈癌的几率。宫颈脱落细胞学、阴道镜、宫颈组织活检等是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方法,随着宫颈脱落细胞学的普及,很多宫颈癌前期病变及癌症都能被及早预防。巴氏染色涂片法,液基薄层制片技术, DNA倍体分析, HPV检测等是宫颈脱落细胞学常见的检查手段。
液基细胞检测作为细胞学检测方式,可用于宫颈细胞分类,标本满意度高,可准确检出异常细胞,也可用于癌前病变筛查。DNA倍体分析可检测宫颈细胞性质有无改变,机体状态正常时,倍体数目固定,肿瘤细胞产生可使得DNA含量增加,即为倍体异常。现阶段,疾病发生率上升趋势明显,为准确诊断疾病,液基细胞学检测及DNA倍体分析在宫颈癌筛查中具有重要价值。
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漫长,从癌前病变到癌变经过数年甚至是数十年,为疾病筛查创造可能。女性在早期的宫颈癌变中若能及时发现并对症治疗,可使 5 年生存率提高90%,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远离宫颈癌的有效措施。
阴道镜TCT 检查是采取受检者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的检查方法之一,较之于传统巴氏涂片,液基细胞学检测改进明显,将宫颈细胞置于专用试剂盒,经仪器制片,可观察细胞核形态,确定患者有无癌变。通过薄层技术提取成分,可为其准确率提供保障,使用固定液,染色准确。但结果易为主观因素所影响,可导致敏感度下降。此外,该方式对实验室和病理科医师技能要求高,不同医疗机构病理医师水平差异明显,可影响疾病筛查,细胞学制片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把控不足均会影响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相关研究中,该方式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32%、76.92%,漏诊率13.22%,可见该方式可作为疾病初筛手段,但技术要求高,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DNA结构或功能异常所致细胞增殖或分化异常是肿瘤的本质,可对细胞核DNA含量进行检测,以评估细胞状态。DNA异倍体细胞是细胞癌变的生物学标志之一,肿瘤疾病发生时,先染色体异常,再变为细胞形态改变,经医疗设备观察、记录与分类,定量检测细胞DNA,可尽早发现异常情况,对疾病予以诊断。但受病毒感染、激素代谢和维生素B缺乏的影响,诊断特异度相对较低,需排除干扰因素,以提高敏感度。
考虑到其他方式的应用,对 TCT所致漏诊病例具有减少以及消除作用,因此敏感度得到有效提升。研究显示,HPV+DNA 倍体可有效提高宫颈癌诊断特异度。而 DNA 倍体分析能够获得肿瘤病灶生物学特征,其为早于通过形态学了解到的信息,能够为病灶生物学特征判定提供重要补充,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医师对肿瘤形态学的认识,因此,HPV+DNA 倍体诊断特异度更高。
综上所述,联合检测诊断价值更高,主要是因为单一检测方式既有优势,也存在弊端,仅可显示疾病某一方面特征,无法全面分析疾病性质,联合应用两种检测方式,可从形态学和DNA两方面分析疾病特征,实现疾病的准确诊断。两种方式均可用于疾病筛查,联合应用可对疾病予以准确诊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筛查手段,以降低发病风险。(何春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