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好发于下肢部位,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干预治疗有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等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预后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身虽然不会对人的生命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形成的栓子阻塞了肺组织,就有可能导致肺栓塞。所以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预防。那么对于脑出血康复期的患者而言,应该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静脉血栓属临床上多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且早期血栓由于无明显症状不易发现,易被忽视,若不及时治疗和干预,一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往往会非常严重。除了导致患者腿疼、腿肿胀,影响生活质量之外,甚至可能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另外也会影响对血栓的治疗和治疗后的恢复。因此对于脑出血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需要重视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时做检查看体内是否有血栓。
什么是静脉血栓栓塞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1)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下肢的静脉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凝结成栓子,从而阻塞血管,导致静脉血液无法正常回流,容易令患者出现下肢浮肿、静脉曲张、皮肤发炎、表皮溃烂等症状。(2)肺栓塞:肺栓塞指全身静脉系统的栓子,经过静脉系统回流到右心室,然后随血液运行,阻塞肺动脉系统,而引起的以肺循环障碍为基础的一系列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VTE常常急性发作,主要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抗凝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措施,严重者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取栓。
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1)静脉血流缓慢:如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2)静脉壁损伤:如抗生素、化疗药物等刺激静脉内膜;深静脉导管、骨折创伤等损伤静脉内膜。(3)血液高凝状态:创伤、感染、休克、手术、肿瘤、长期使用雌激素、怀孕等,使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如何预防?
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主要包括抗凝药物的使用以及机械预防。但由于脑出血患者可能存在再度出血的可能,使用抗凝药物会增加脑出血复发的风险,与自发性的脑出血相比,抗凝治疗导致的脑出血更加严重,病死率更高。机械预防的方法主要包括抗血栓梯度压力带(GCS)、间歇充气压缩泵(IPC等),但是由于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的皮肤不适感、过热、发红、充气垫护腕下出汗或潜在的腓总神经麻痹等情况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且预防和治疗效果亦不尽如人意。
针对存在抗凝药物禁忌症,且不使用抗血栓梯度压力带和间歇充气式压缩泵的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是另外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是指将电流脉冲通过电极施加于皮肤,产生神经的动作电位,通过刺激腓总神经引发腿部肌群规律性收缩,并产生有节奏的足背屈活动,进而使下肢血管扩张,促进下肢深浅静脉系统血液回流、提高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改善静脉血淤滞状况,从而减少血栓事件。此项技术佩戴简单,采用自粘设计贴在患者的小腿皮肤上即可。操作时长大约1分钟,护理时长大概20—40分钟,能够大大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采用低频电流刺激技术,能够使得肌肉刺激高于极化值,但是低于患者的疼痛阈值,使用的过程中患者不会感到疼痛和不适;具有安全便捷的治疗优势,具备自断电保护,能够实现仪器和电极片分离,电极片专人专用,避免出现交叉感染;通过专利电脉冲输送系统,利用神经冲动精准刺激腓总神经引发腿部肌群的规律性收缩,产生了有节奏的足背屈活动,促进静脉的排空,增加血液回流到心脏,避免了其他神经肌肉刺激器腿部肌群收缩不同步的缺陷。(莫鲁影 河池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