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手术室,大家第一印象便是医生的主场,但其实护士的护理配合在整个围手术期中均起到关键作用哦!一场手术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护理的配合。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在整个围手术期中具体有哪些与手术配合的护理。
手术前的护理
l 饮食和休息: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
l 适应性训练:床上使用便盆,床上排便排尿,自行调整卧位和床上翻身,部分病人需指导术中体位训练。
l 备血和补液: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纠正低蛋白血症(>30g/1),纠正贫血(>80g/L)。
l 术前检查
l 预防感染
l 呼吸道准备:戒烟;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控制感染。
l 胃肠道准备:(1)成人择期手术前禁食8~12小时,禁饮4小时,以防麻醉或术中呕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2)术前一般不限制饮食种类,消化道手术者,术前1~2日进食流质饮食。(3)术前一般无需放置胃管,但消化道手术或某些特殊疾病(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等),应放置胃管。(4)非肠道手术者,嘱其术前1晚排便。
l 皮肤准备:(1)洗浴:术前1日下午或晚上,清洁皮肤。(2)备皮:切口周围至少15cm的区域。
手术中的护理
l 保障手术室的消毒与清洁:维持手术室内的全面消毒和清洁,避免为手术带来影响。
l 预见性安全防护
l 合理准备手术器械:对手术器械进行分类整理,防止混乱。
l 精细准备手术药物
l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步骤,以确保手术过程中顺利进行。
l 优化手术流程:进行细节化手术室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理效率。
手术后的护理
l 安置病人: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妥善安置病人。
l 体位:(1)全麻尚未清醒者,取平卧位,头转向一侧,避免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入气道,清醒后且血压平稳者可取半卧位。(2)蛛网膜下隙麻醉者,应平卧6~8小时,以防因脑脊液外渗而出现头痛局部麻醉者,可视手术和患者需求安置体位。(3)颅脑手术后,无休克或昏迷,可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颈、胸部手术后,多采用高半坐卧位,便于呼吸和有效引流。(4)脊柱或臀部手术后,可采用俯卧或仰卧位。(5)腹部手术后,多采用低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既能降低腹壁张力,减轻切口疼痛,又利于呼吸腹腔内有感染者,若病情许可,应尽早改为半坐位或头高脚低位,以利有效引流。
l 病情观察:(1)生命体征及意识:中、小型手术病人、手术当日每小时测量1次脉、呼吸、血压,监测6—8小时至生命体征平稳。(2)对大手术、全麻及危重病人,必须密切观察,每15~30分钟测量1次脉搏、呼吸、血压及瞳孔、神志,直至病情稳定,随后可改为每小时测量1次或遵医嘱定时测量,并记录好中心静脉压、出入水量以及其他指标。
l 静脉补液
l 饮食护理:视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和患者的反应决定开始饮食的时间和种类:(1)局麻下实施手术,体表或肢体的手术,全身反应较轻者,术后即可进食。(2)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脊膜外腔阻滞者,无恶心呕吐术后3~6小时即可进食。(3)腹部手术:尤其消化道手术后,一般需禁食24~48小时,待肠道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少量流质,逐步递增至全量流质,至第5~6日进食半流质,第7~9日可过渡到软食,第10~12日开始普食。术后留置空肠营养管者,可在术后第2日自营养管输注肠内营养液。
l 活动:原则上应该早期在床上活动,并尽早离床活动,但有休克、心力衰竭、严重感染、出血、极度衰弱或实施特殊的制动措施的患者则不宜早期活动。早期活动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减少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所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肠道和膀胱功能恢复,减少腹胀和尿潴留的发生。
l 引流管护理:多置于体腔(如胸、腹腔等)和空腔脏器(如胃、肠、膀胱等)。随时观察引流是否有效,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阻塞、扭曲、折叠和脱落,并记录引流物的颜色、性状和量;乳胶引流片一般于术后1~2天拔除;烟卷引流一般手术后3日拔除;单腔或双腔橡皮引流管放置的时间主要根据引流的目的而定,大多要1周内拔除。胃肠减压管一般在胃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即可拔除。
相信大家已经从以上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中了解了护理配合对于手术的重要性,每一点都会影响手术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患者术后的整体恢复情况,因此,当您或家人手术时要听从护理人员的叮嘱哦!(邱惠 广西融安县人民医院手术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