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3年12月0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结直肠癌常见手术方式有哪些 - 数字报刊系统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科普知识速递——矮小症 乳腺纤维瘤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结直肠癌常见手术方式有哪些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结直肠癌常见手术方式有哪些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杨焘

 结直肠癌疾病虽然在我国处于低发地区,但是发生率也存在程度不等增加的情况。这一疾病中年以上男性发病率较高,以45~70岁多见,男女发病比例大约为2:1。与恶性肿瘤相同,结直肠癌的发病原因不清晰,可能出现在结肠、直肠任何部位,但是乙状结肠、直肠比较多见,还包括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等类型。癌瘤大都是腺癌,少数为黏液癌、鳞状上皮癌。这一疾病可能会通过血液循环、淋巴、直接蔓延等多种方式,播散到其他脏器与身体组织中。结合临床表现、X射线钡剂灌肠、纤维结肠镜检查,对疾病进行鉴别与诊断。要想达到良好的治疗疗效,就需要尽早发现、手术根治。手术治疗属于结直肠癌优选治疗方式,可以清除肿瘤,保障治疗效果。在减轻症状的基础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手术切除组织标本,可以获得更多肿瘤生物学信息,检测肿瘤是否出现BRAF、RAS基因突变,指导如何正确使用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等靶向类药物。

 哪些结直肠癌患者适合手术治疗

 结直肠癌患者能否接受手术治疗,要对患者的肿瘤实际转移情况、身体的状态进行评估。肿瘤局限于肠壁,在没有转移到别的脏器之前,应当尽早彻底切除。如果出现转移情况,则要采用以下几种手术治疗方式:

 ①肿瘤侵犯周围的脏器,但是病灶相对比较集中,则可以进行整块切除,并且完整地进行附近淋巴结清扫。

 ②肿瘤已出现远处转移的情况,如肺部转移、卵巢转移,但是可以全部切除,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一次性、分次手术切除。

 ③肿瘤负荷超过可根除级别,但是通过靶向治疗、化疗等辅助手段,可以降低手术等级。

 ④肿瘤广泛侵袭、远处转移,可能伴随穿孔、大出血、梗阻的情况。为了减轻患者身体不适感,协助进行疾病辅助治疗干预,就要采用姑息性手术方式。仅仅切除部分肿瘤、行可以减轻患者病症的手术。

 若患者的体质较差,全身器官、脏器功能不耐受、麻醉,例如年纪比较大的老年患者,要选择其他的治疗方式,对病情发展情况进行控制。

 结直肠癌手术方式

 结直肠癌手术方式较多,医生可以结合患者的肿瘤位置、病情、身体状态,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主要包括:右半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横结肠切除术、经腹直肠癌切除术、局部切除术。

 浸润性结直肠癌根治切除术,就是在手术的时候将肉眼可见的肿瘤切除,主要包括原发灶、引流区淋巴结手术清除者为根治性切除。虽然手术方式可以将病灶切除,但是肉眼或扪及的肿瘤有残留者则要进行姑息性手术。所以,对于病变局限于原发区域、淋巴结者要进行根治性手术。局部病变范围较广,彻底切除比较困难。若患者没有出现远处转移情况,则可以进行姑息性切除。局部病变比较广泛,还可以进行切除处理。但是出现远处转移情况的患者,为了缓解病症、解除梗阻情况,就要进行姑息性切除。局部病灶粘连、固定,无法切除,可以做捷径手术、造口术解除病症。对于远处转移、肝转移、内脏转移的患者,原发灶能切除的患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同时切除,属于姑息性手术。

 术后综合征: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情况,患者的大便次数增加。乙状结肠切除后,经常因为结直肠协调性固体运送机能被破坏,出现便秘的情况。行结肠吻合术后,患者排便功能改变,出现大便失禁、次数增加的情况。针对肛门非保留的患者,安置人工肛门,解决患者的排便问题,保证周围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出现造口周围皮炎,正确使用与更换造口袋。

 医务人员最终选择哪种手术方式,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如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的特点、浸润的程度、与肛缘的距离,是否存在病灶转移的情况。还要参考患者的性格、身体状况、脏器功能、肿瘤根治性、肠道重建情况、术后功能恢复时间预测。若患者的肿瘤大小、分化情况、浸润程度不适合手术,就要对患者疾病进行左右分层,肿瘤快处于左半的患者,首推以西妥昔单抗进行治疗后手术。

 结直肠癌手术可以以创口大小为依据,对患者实行微创手术、开腹手术。微创手术利用腹腔镜、微创手术,从腹部小切口走近结直肠手术。微创手术的方式,可以将比较小的肿瘤组织清除,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更快。术后肛门排气的速度更快,患者可以尽早下床活动,腹部伤口也比较美观,患者不用担心微创手术风险。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建议进行开腹手术,但是手术风险较多,包括出血、伤口感染、肠梗阻等。手术风险也是因人而异的,肿瘤部位、大小,都会影响手术风险,医生要在术前进行全面评估,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