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有时会因为腹痛或不解大便而烦恼。很多家长可能认为这只是普通的肠胃不适,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可能是肠梗阻的征兆。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因此,了解肠梗阻的症状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什么是肠梗阻?
肠梗阻是指肠道内的气体、液体或食物无法正常通过,导致肠道扩张、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肠梗阻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在儿童中尤为常见。
肠梗阻的常见原因
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如先天性巨结肠、肠旋转不良等。
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肠套叠:部分肠管套入相邻的肠管中,导致肠梗阻。
饮食不当:如摄入过多高纤维食物、易导致便秘的食物等。
肠扭转:由于肠道位置异常,导致肠道扭转受压,引起肠梗阻。
腹腔内肿瘤或腹部手术史:如阑尾炎手术、疝气修补术等可能导致肠粘连,进而引起肠梗阻。
肠梗阻的症状
腹痛:突发剧烈腹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重。
呕吐:呕吐频繁,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或胆汁。
腹胀:腹部膨胀明显,可触及腹部包块。
停止排气排便:停止排气排便,甚至出现发热、脱水等严重症状。
肠梗阻的危害性
肠坏死:肠梗阻发生时,肠腔内的压力会升高,导致肠壁血液循环障碍,容易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全身感染:肠梗阻会导致肠腔内压力升高,引起肠壁血运障碍,使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同时,肠腔内寄生的大量细菌可能会通过破损的肠管黏膜移位到血液循环中,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甚至引起全身感染。
水电解质紊乱:如果肠梗阻发生在高位,可能会引起呕吐,导致体内大量酸性液体丢失;如果发生在低位,则会使胃肠减压从而导致大量消化液丢失,引起水电解质紊乱症状。
肠胀气:肠梗阻发生后,肠道内因大量气体不能排出而积聚,导致肠胀气。此外,肠胀气时腹压增高,横膈上升,腹式呼吸减弱,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
毒素影响:出现肠梗阻时,大量有害物质与废物都无法正常排出体外,这些毒素就会不断地被身体吸收。
小儿肠梗阻如何治疗
纠正脱水:肠梗阻患者会因为身体电解质的丢失,而导致身体出现脱水的情况。所以在治疗的时候,必须根据肠梗阻患者的脱水症状以及每小时尿量和尿比重,来进行补充液体方案的制定。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可以使得肠梗阻患者机体内环境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使患者在肠梗阻解除之前能渡过难关,为后期的手术做好铺垫。
胃肠减压:一旦确诊患上了肠梗阻之后,应立即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胃肠减压,通过减压来达到减轻腹胀压力的效果。对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仅用胃肠减压与静脉输液,就可以解除梗阻的情况,这样肠梗阻患者就不需要再进行手术治疗。胃肠减压十二小时之后,患者需要进行X线检查。观察结肠有没有充气,如果充气了,则证明肠梗阻的症状有所缓解。
静脉滴注治疗:肠梗阻时间过长或发生绞窄时,肠壁和腹膜会出现细菌感染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临床研究表明,使用抗生素治疗可以大大降低肠梗阻患者的死亡率。
手术治疗:如果是因为先天性肠道畸形而引起肠梗阻,如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肠粘连、肠扭转等,需要及时做手术治疗,才能缓解肠梗阻的症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合并症,甚至有生命危险。如果儿童肠梗阻是因为肠套叠引起,可以先通过空气灌肠方式进行治疗,尝试能不能把肠套叠冲开,如果冲开了缓解了,就不需要手术,如果无法缓解,就需要手术治疗。同时在手术前后,要做好支持治疗,包括禁食、禁水、胃肠减压等。
预防肠梗阻的方法
合理饮食:保证饮食卫生,避免摄入过多高纤维食物和易导致便秘的食物。鼓励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适当运动:增加运动量,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及时就医:当孩子出现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总之,孩子腹痛、不解大便可能是肠梗阻的征兆,需要及时就医。通过了解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和症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肠梗阻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