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衰在临床上较为普遍,近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病死率有所上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心衰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心脏无法正常泵血,进而引起心功能的异常,使得心脏在高负荷下不停工作,可发生心律失常等不良表现。本病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慢性心衰属于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其发病原因与心室重塑和过度激活神经内分泌有密切联系。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则会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使得充盈率降低。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突然发作或加重的心功能异常,使心肌收缩减弱,造成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导致心脏排血量不足,肺部压力大,组织灌注不足,严重者可并发休克,可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咳粉红色泡沫样痰、被迫端坐等,病情发展极快,如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严重时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发生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心脏搏击。
心衰的5个早期信号
咳嗽:疾病早期阶段,患者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咳嗽。一般来情况下,心衰引起的咳嗽有以下几个特点:频繁干咳,同时存在气促、胸闷等;过度劳累后,咳嗽症状逐渐加重;平卧位时病情较为严重,坐位有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且时常在夜间发作。
疲乏无力:经常感到疲乏无力,没走多少路就已经疲乏不堪,甚至连话都不愿意说。
食欲不振:心衰可导致我们的身体变得供血不足,由此一来胃肠道的血流量进一步降低,极有可能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
尿少、浮肿:当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随之降低,全身有效循环血量逐步减少,肾的血流就会不足,导致总尿量下降,而夜间尿量增多。由于心衰后还会导致体循环瘀血,所以还会出现双脚、双小腿水肿的症状,而且劳累后会加重。
情绪或精神异常:老年心衰患者往往出现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幻觉、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
如何预防心衰
监测三高:心血管事件链是从没有疾病风险到血管损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再到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一旦有了风险暴露,就意味着在心血管事件链中向过早死亡奔跑。人如果控制好“三高”,应该可以活到100-120岁。建议老人平时在家勤测量血压、血糖等,如果经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血糖、血脂、血压仍未达标,需尽早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启用药物治疗。
定期体检:一般人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即可,40岁以下且有心脏病家族史,以及75岁以上者,建议每年做一次体检。
合理的饮食习惯:首先是低盐、低脂肪饮食,氯化钠的摄入量不超过每天6.5克,同时少吃动物内脏、蛋黄、肥肉,多吃蔬菜以及含糖低的水果。若存在血糖升高,淀粉类的食物需得到一定控制,不吸烟、饮酒。
适量的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关键是适量。一周三次,每次半个小时,就足够了。运动分为无氧运动,有氧运动和柔韧运动。无氧运动一般较为激烈的,比如短跑,举重等,长时间的无氧运动会伤身体,需与其他类型的运动相互结合。有氧运动则包括快走,慢跑,跳舞,游泳等。适当的活动和锻炼,例如散步、慢跑等可在极大程度上改善身体状况,有利于加强机体抵抗力提高身体素质。运动需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运动。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拒绝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提高睡眠质量;另外,保持良好心情,消除不必要的消极情绪。心情舒畅时,大脑会产生一种内啡肽,该物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体加强免疫力。然而一旦情绪低落时,有害物质的浓度都将增加,对各种器官的损伤也会很大。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保持情绪稳定、愉悦,会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
戒烟戒酒:吸烟是众多心血管疾病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长期吸烟能够导致冠状动脉变得狭窄。此外,饮酒量越大,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就越大,因此还应少喝酒。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体重,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