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护理学科日臻成熟。影像护理在医学影像学与专科护理学的飞速发展下应运而生,并成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运用护理学的基本知识,结合医学影像学诊断和技术要求,在不断规范与完善的流程管理下,为患者提供全程、全人、全身心的个性化护理服务,是确保各项检查和治疗安全顺利完成的关键,更是影像护理工作永恒的主题,而影像护理的细节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因此,做好检查前后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探讨影像护理的细节及其在检查前后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影像护理概述
我国影像科护理发展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由技师兼任或临床科室派护士临时完成。90年代,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开始聘用专职护士。21世纪,随着影像科的独立和CT、MRI检查的增多,影像护士队伍逐渐壮大,职责和要求越来越规范,形成了专业、精准、高效的影像科护理队伍。
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影像护理人员在检查前需要进行充分准备。
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史等,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其次,要确认患者身份,防止混淆。
此外,还要根据医生开具的检查项目准备相应的影像检查设备,并确保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在检查前,还需要向患者解释检查过程、注意事项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特别是需要注射造影剂的特殊检查,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检查前准备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细节:
1. 检查前需要告知患者尽量空腹或饮食清淡,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 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项目,合理安排检查顺序和时间,避免患者长时间等待或错过检查时间。
3. 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需要提供轮椅、拐杖等辅助工具,确保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4.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人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检查方案和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安全和舒适。
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工作
在检查过程中,影像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状态和反应,确保患者安全和舒适。要协助患者正确躺卧于检查床上,确保患者舒适安全,并及时与医生沟通处理异常情况。同时,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反应,及时给予安慰和支持。
在检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细节:
1. 对于疼痛或不适的患者,需要给予适当的镇痛或镇静处理,减轻患者痛苦。
2. 对于需要暴露隐私部位的患者,要保护患者隐私权,采取必要的遮挡措施。
3. 在检查过程中要保持安静、整洁的环境,避免外界干扰影响检查结果。
4. 对于特殊检查项目如介入手术等高风险检查,需要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和抢救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5. 进行需要屏气的胸腹检查等,应指导患者提前训练,配合呼吸训练,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检查后的护理工作
检查结束后,影像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后续的护理工作。根据检查项目要求做好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取报告时间及方式。需要注射造影剂的检查,应在检查结束后,在指定区域观察30分钟,确认无不良反应方可离开。在检查后的护理工作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细节:
1. 及时关注患者是否有迟发型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如有不适随时就诊或及时电话联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健康宣教。
2. 检查中使用碘对比剂或者轧剂的患者,检查后护士应根据病情,指导患者合理水化,鼓励患者于检查结束后每小时饮水100~200ml。
3. 关注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辐射知识宣教,避免不必要或者重复检查。
在各种高精尖影像设备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遗兼任战。
作为医学影像工作者,我们应抓住机遇,不断学习并更新观念,跟上“大影像”时代的步伐。影像护理领域也将迎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要提高影像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医疗团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以便更好地为患者的健康和康复而努力。
影像护理的挑战与展望
随着影像设备的日新月异,影像科将会开展更多的新业务、新技术,服务对象也将继续扩大,不但有门诊、急诊、住院患者及体检者,还有社区、家庭病房的患者。
影像科的工作中会涉及更多的学科,需要学习掌握各种护理新技术,以推进影像护理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
作为一名影像科护士,要认识并掌握影像新动态,把临床护理与影像护理的理论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临床整体护理的无缝连接。
未来的影像护理应以现代护理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影像科的特点,探索适合影像护理发展的新理论、特色技术和特色服务,坚持“X 射线透出细心,让磁场磁化爱心,让对比剂强化责任心,让超声感知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优化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