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3年12月2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治疗 - 数字报刊系统 中医养肺,健康呼吸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治疗 周围性面神经炎:面对“鬼脸”的挑战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人体“三重奏”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南宁市中医医院 覃丽珠

产后出血是分娩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指的是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了解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非常重要。本文向读者介绍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原因、危害、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

 

产后出血的定义及发生率

 

产后出血指的是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阴道分娩者出血量大于或等于500ml,剖宫产者大于或等于1000ml。这种并发症在分娩中并不罕见,其发生率较高。根据不同的统计数据,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在分娩总数中占5%10%左右。因此,每个产妇都有可能在分娩后出现产后出血的情况。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危害

 

产后出血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等。

1. 子宫收缩乏力:由于大部分产妇对分娩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在产前通常伴随着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情绪,加上部分产妇产程过长,使得子宫肌纤维收缩异常,会引起产后出血的情况。同时,生育间隔时间较短、生育次数较多等,使得子宫肌纤维发生退行性病变,肌纤维减少或者收缩乏力,也是引起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

2. 胎盘因素:胎盘因素也是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残留等胎盘问题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

3. 软产道损伤:孕妇妊娠期间软产道血管充血量较大,分娩期间极易导致软产道撕裂的情况出现。当撕裂部位在阴道上端、宫颈或者子宫时,失血量会急剧增加,可能引起严重的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的危害包括:

1. 贫血:产后出血会导致产妇失血过多,从而引起贫血。贫血会影响产妇的身体恢复和乳汁分泌。

2. 感染:产后出血往往伴随着产道损伤,容易引发感染。感染可能进一步引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3. 休克:严重的产后出血会导致产妇失血过多,从而引发休克。休克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预防产后出血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产前检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例如,可以通过产前检查发现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胎盘问题,以便在分娩前采取措施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2. 产程管理:科学管理产程可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例如,在产程中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和胎儿的情况,以及遵循正确的分娩步骤等都可以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

3. 产后护理:正确的产后护理可以帮助产妇恢复身体,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例如,适当的休息、饮食调整、及时排尿等都可以促进产妇身体的恢复。

4. 预防感染:预防感染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产妇应该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等可能导致感染的因素。

5. 早期发现:早期发现是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关键。产妇和医护人员应该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和胎儿的情况,以及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产后出血的发生。

 

产后出血的治疗方案

 

如果发生产后出血,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以保护母婴安全。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产后出血的常用方法之一。例如,使用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可以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使用止血药物可以迅速止血,防止失血过多等。

2. 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治疗方法。例如,如果存在胎盘植入或子宫破裂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来修复损伤的组织。

3. 输血治疗:如果产后出血导致产妇贫血严重,可能需要输血治疗。输血可以迅速补充血液中的红细胞和其他成分,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和促进身体恢复。但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反应和感染等,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 心理支持:产后出血可能会给产妇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因此,医护人员和家人应该给予产妇心理支持,安慰和鼓励她们,帮助她们度过难关。

 

结论

 

产后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分娩并发症,对母婴健康有极大的危害。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可以显著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和减轻其危害。每个产妇都应该了解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并在分娩后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发生产后出血,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管理,保护自己和新生儿的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