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龋齿?
龋齿(dental caries)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指的是在多种因素如细菌感染等影响下,破坏牙体硬组织的一种疾病,也被称之为蛀牙,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诸多并发症如颌骨炎症、根尖周炎以及牙髓炎等。
一般来说,龋病可发生于萌出乳牙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是年龄段不同,龋齿发病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比如5~8岁儿童作为龋齿发病率的一个高峰;而在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因为牙根暴露和牙龈萎缩,可导致根面龋,也是龋齿发病率的另一个高峰时期。
儿童龋齿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龋齿患儿发病后,其患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质、形、色变化,主要为质变,而形、色作为质变的一个结果,随着病程的进展,病变从釉进入牙本质,不断崩解、破坏组织而导致龋洞形成。
一般来说,以龋坏程度为基本依据,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浅龋、中龋以及深龋,其症状表现如下:
1.浅龋。其龋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釉质为主,也被称之为釉质龋。在发病早期,以平滑面出现脱矿导致的白垩色斑块为主要表现,在着色后表现为黄褐色,窝沟处存在浸墨状弥散,通常龋洞不明显,仅探诊时存在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在釉质局限的浅洞,其自觉症状不明显,探诊也无明显反应。
2.中龋。龋坏进入牙本质浅层,在口腔检查中,发现龋洞明显,存在一定的探诊疼痛感,对食物嵌入、酸、甜、热以及冷等外界刺激可产生明显的疼痛反应,在去除刺激源后,疼痛感则会随之消失,并且不存在自发性痛
3.深龋。以深而大的龋洞为主要表现,或者具有较小的入口但破坏比较广泛,其龋坏达到牙本质深层,与中龋相比,其对外界刺激有着明显的反应,但是去除刺激源后,则疼痛感消失,也不存在自发性痛。
儿童龋齿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对于儿童龋齿的发病机制,当前临床上公认的以四联因素学说为主,即时间、寄生物(病毒、寄生虫等)、口腔环境以及细菌等,并且龋洞的形成离不开时间、宿主、饮食以及细菌的共同作用,具体如下:
1.时间。龋病的发生和发展作为比较缓慢的一个过程,从形成菌斑到牙质脱矿再到龋洞形成的整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其进展比较缓慢。
2.宿主。常见因素有2个,分别是唾液和牙齿,其中唾液作为牙齿的一个外在环境,它的缓冲能力、抗菌系统改变、量与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均与龋齿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而牙齿重叠、拥挤或者没有整齐排列等都会导致发生龋齿的风险增加。
3.饮食。若儿童食用糖类含量丰富尤其是蔗糖的食物,糖能够在牙齿隐蔽部位滞留,细菌通过糖代谢生成的有机酸可促进釉质脱矿,从而诱发龋齿。
4.细菌。在龋齿的发生和发展中,龋齿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研究发现,口腔内存在多种细菌类型,其中放线菌、乳酸杆菌以及变异链球菌等比较常见。因为放线菌和变异链球菌具有较强的产酸能力,可使牙质局部出现脱矿情况,从而诱发龋病病变。同时,放线菌可诱发窝沟龋,变异链球菌可使牙齿光滑面出现龋病,而乳酸杆菌则会使龋病的发生和发展加快。
儿童龋齿导致牙痛的处理措施有哪些?
一般来说,儿童龋齿出现疼痛感后,其发生机制复杂,与根尖周炎、牙髓炎以及食物嵌塞等诸多因素有关,并且对于不同的疼痛原理,其处理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具体如下:
1.食物嵌塞。在日常生活中,若儿童对口腔卫生不注意,没有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再加上经常吃甜食,可导致龋洞形成,尤其是食物嵌塞在龋洞中,对牙神经进行刺激后,可导致龋齿疼痛。通过运用牙签、漱口刷牙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取出异物,解除对牙神经的压迫后,可以使疼痛感减轻,并且及时将龋坏的牙组织去除后,可以采用复合树脂充填治疗龋洞。
2.牙髓炎。龋齿上的细菌利用龋洞对牙髓造成侵犯,在感染牙髓后可发生牙髓炎,并且在没有外界的刺激下可加重龋齿的疼痛感。通过给予患者抗炎杀菌如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治疗,可以减轻疼痛感,对于严重疼痛的患儿,可采用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止痛治疗;尽量保留活髓,可运用间接盖髓术、直接盖髓术,必要的情况下,可给予根管治疗。
3.根尖周炎。若龋齿诱发的牙髓炎无法有效控制,可导致牙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在炎症的刺激下,则会诱发龋齿咬合痛、自发痛等。对于急性期患儿,可采用开髓引流、引流排脓的方法,及时排出脓性物质和炎症物质,并且再运用头孢克肟、甲硝唑抗感染治疗以及布洛芬止痛等,可以减轻患儿的疼痛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