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3年12月2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毒蛇咬伤的急救误区 - 数字报刊系统

按日期检索

十二月 2023
102
030405060780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毒蛇咬伤的急救误区

作者:桂林市兴安两江医院急诊科 顾海林


 入夏以来,气温升高,蛇虫活跃,被蛇咬伤的新闻层出不穷,增强安全意识不容忽视!那么,偶遇毒蛇应该怎么办?急救常见误区有哪些?这些知识,一定要知道,很有用!

 

 偶遇毒蛇应该怎么办

 蛇咬伤具体可分为无毒蛇咬伤和有毒蛇咬伤,一般情况下,前者危害性不大,可按照外伤处理,而有毒蛇咬伤必须要引起重视,并作出快速处理,如果处理不好或者急救不及时,将会危及生命安全,以下知识点,一定要知道!

 保持冷静。被蛇咬伤之后,一定不要慌张,需迅速让自己冷静下来,呼喊求救的同时,快速制定好自救方案。

 拨打急救电话。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说明基本情况。

 记住蛇的基本特征。尽可能记住蛇形、蛇头、蛇体及颜色等基本特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手机拍摄下蛇的照片,这样有利于医生更好更快地采取治疗方案,但是不要企图捕捉或者追打蛇,以免出现二次咬伤。

 脱离危险地。立刻远离被蛇咬伤的地方,如果蛇咬住不放,可以用身边可用工具,迫使其离开;如果是被海蛇咬伤,需要尽快回到岸上或者船上,以免出现溺亡的情况。

 解除束缚。尽可能减少身上的束缚,尤其是被咬区域,如戒指、手链、手表、衣袖及衣领扣子、鞋子等,以免被咬区域出现肿胀时无法取下来。

 束扎。用绳带在受伤口近心端5至10cm处进行束扎处理,大约15分钟放松1分钟,防止结扎过紧出现肢体缺血坏死。如果手指被咬伤可绑扎指根;手掌或前臂被咬伤可绑扎肘关节上;脚趾被咬伤可绑扎趾根部;足部或小腿被咬伤可绑扎膝关节下;大腿被咬伤可绑扎大腿根部。

 处理伤口。用冷开水或者肥皂水彻底冲洗伤口,冲洗掉伤口表面的毒液,条件允许情况下,采用稀释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周围皮肤,消毒效果更佳。

 

 有毒蛇咬伤和无毒蛇咬伤应该怎么区分

 通常情况下,被蛇咬伤之后,依据牙痕、伤情及全身反应来判断是否有毒。

 有毒蛇咬伤之后,伤口局部会留下一对或者多个毒牙痕迹,伤口的周围会出现明显的肿胀、疼痛及麻木感,局部有瘀斑、水泡或血泡,全身症状明显;无毒蛇咬伤之后,伤口处通常可见多个细而浅的齿痕,呈椭圆形锯齿状排列,不会出现明显的肿胀和淋巴系统炎症反应,也不会出现具体的全身症状。

 

 毒蛇咬伤,急救常见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用口吸出毒血

 在许多影视剧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片段,主人公被蛇咬伤了,另一个人用口为其吸出毒血,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且危险的!如果被毒蛇咬伤,用口吸出毒血,不仅救不了人,还有可能造成伤口出现损伤或者坏死,如果施救者存在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创口,接触到被污染的毒血,也将增加中毒概率。

 误区二:用力挤压伤口挤出毒血

 不适当的挤压方式会加剧毒素扩散和吸收的风险。还有人认为用刀切开伤口,放出毒血,能达到一定解毒的效果,其实切开伤口这一行为本身就会刺激到伤口处的血管,能加快毒液的吸收,将会起到相反效果。

 误区三:乱抹草药

 “毒蛇出没,十步之内必有解药”,这一句俗语想必不少人都听过,但事实真实如此吗?其中,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并没有实际的科学依据,如果被毒蛇咬伤,胡乱用不熟悉的草药接触伤口,不仅不能确定是否会发挥实际作用,还有可能引起伤口的二次感染,风险性极高。

 误区四:伤口使用止血带进行结扎

 被蛇咬伤通常不会出现大出血的情况,如果使用止血带过度包扎,不仅起不到减轻中毒的效果,还有可能因为伤口的过度包扎而出现肢体缺血或坏死的可能。此外,有些人认为,使用绳子束扎了一定区域就可以不用管了,其实不然,每间隔一段时间需要解束一次,否则也有可能因为血液持续不流通而出现肢体缺血或者坏死的情况。

 误区五:乱跑乱动

 被毒蛇咬伤之后,在确保自己处在安全区域、不会二次咬伤的情况下,需尽可能制动,即限制身体活动,减小血液循环,避免毒素迅速扩散的情况出现。

 误区六:用冰水冲洗伤口

 一些人认为用冰水冲洗伤口,可以减少血液循环,放缓毒素入侵的速度,这是一种错误认知!用冰水冲水或者用冰块冷敷,极易引起伤口及周围区域血液供应,而导致伤口更加严重,需用冷开水或者肥皂水轻柔冲洗伤口。

 总而言之,蛇虫出没的季节,需要格外注意自身的安全。野外活动时,尽可能穿长衣长裤、高帮鞋子,并把裤脚绑紧,尽可能避免皮肤裸露,还需充实毒蛇咬后的自救知识库,确保如果出现被蛇咬伤的情况,能最快时间做出正确的处理措施,为自身安全保驾护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