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3年12月0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血、小便、大便常规检查怎样才验得准 - 数字报刊系统 小儿感冒常见症状及治疗方法 谈“反胃酸”——胃食道反流病 国际社会对毒品问题的态度与行动 血、小便、大便常规检查怎样才验得准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血、小便、大便常规检查怎样才验得准

作者:玉林市容县中医院 李戈图

 血常规检验、尿常规检验、大便常规检验属于三大常规检验,是门诊和住院患者要做的基本检查,特别是住院的患者必须进行三大常规检验,人们刚开始到医院就诊的时候,医生会让患者进行血液检查,因为血液常规检查对很多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尿常规检验和大便检验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是人们若在进行常规检验时没有注意部分事项,可能会导致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检查等三次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要人们在做这三个常规检验的时候,需要注意部分事项,减少外界因素对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保障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现阶段,还有较多人们不够了解怎样能使常规检验结果更加准确,下面就是常规检验时的知识,希望帮助人们了解到相应的知识。

 

血、小便、大便常规检验时的注意事项

 

 (1)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的注意事项:

 ①清晨空腹抽血最好:在进行抽血之前清晨空腹检验效果最好,空腹血就是指在清晨没有进餐的时候,在距离前一餐大约12-14小时抽取的静脉血,这个时候肠胃的吸收活动基本已经结束,血液中各种成分比较恒定,这个时候测定血常规的数值可以真实反应身体的变化,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②在抽血之前禁止运动:因为短暂性的运动会导致让血液脂肪酸含量减少,乳酸含量逐渐增多,那么持续性的动作会让肌酸激酶突然升高。

 ③在抽血之前禁止和浓茶和酒:喝酒会让血液中乳酸、尿酸盐、乙醛、乙酸盐等这些的增加,吸烟人群中儿茶酚胺整体偏高,导致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减少。

 ④同时还有很多药物对血常规检验有一定干扰作用,其中抗生素、硫胺类等药物对肝脏功能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常规检查之前一定要禁止吃药。

 ⑤最好空腹抽血,但需要注意不要过度空腹,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甘油、游离脂肪酸等这些物质增加,过度空腹患者还容易出现低血糖。

 (2)  在进行大便检验时的注意事项:

 ①在检验大便前两个星期不要吃含有铋剂的药物,也不要服用大量的维生素C,在检验前一两天不要吃含有动物血的食物,例如猪血、鸭血等食物。

 ②大便留取后半个小时之内需要送检,保持装大便的容器干燥,例如大便中有黏液或者血液的情况,需要将黏液和血液部分送去检查。

 ③检查寄生虫的时候要在粪便各部分留一点,留取标本之后尽量及时送检。

 (3)  在进行尿常规检验时的注意事项:

 ①注意收集尿液的时间:任何时间排除尿都可以进行常规检验,对于肾病患者来讲,需要采取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②注意尿液的数量:一般送检尿液的数量为5-10ml,至少需要达到一半尿杯的量,患者要是测量尿比重的情况下,尿液的数量不要少于50ml。

 ③尿标本必须清洁:女性在进行检查尿常规的时候,需要准确避开月经期,由于经期体检会影响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女性还需要清洗自己的外阴,不要混进白带和血液。对于男性来讲在进行尿常规检查时,一定不要混入前列腺液。

 ④根据排尿的顺序,将尿液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前段和后段尿容易被污染,因此在进行尿常规检查的时候,一般都是选取中段尿进行检验。

 ⑤尿液标本一定要新鲜:尿液在放置几个小时之后,白细胞会遭受到破坏,进而脓尿消失,葡萄糖也会被细菌分解,这就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人们在进行尿常规检查时,一定在半个小时之内送到检验科检验,保持尿液标本的新鲜,防止静置过后尿液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的结果。

 ⑥最好使用一次性尿杯,容器和密封装置不要带有干扰物质,用于标本收集和运送的容器不要重复使用。

 

 三大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1)  血常规:血常规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这三个系统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检测和分析,及时诊断和发现部分疾病。

 (2)  尿常规检验:尿常规检验就是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例如炎症、结石、肿瘤、肾移植术后的观察等,还有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例如糖尿病、肝炎、急性胰腺炎等这些疾病的诊断。有助于安全用药的监护,如庆大霉素、硫胺类药物的毒副作用的监督;或者用来职业病的辅助诊断,如铅汞重金属中毒等,对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大便常规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大便的颜色、形状、有无脓血等,主要对判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诊断细菌性痢疾、伤寒、急性肠胃炎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