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3年12月0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暑知识,你知道多少 - 数字报刊系统 股骨头坏死治疗方法怎么选 中暑知识,你知道多少 加速康复外科:优化围手术期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如何读懂妇科超声报告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暑知识,你知道多少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 曾凡乔

 长沙26岁的外卖小哥小张在持续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下,仍每天顶着烈日去送外卖,后却因头晕、恶心、呕吐、伴四肢抽筋症状,被紧急送至长沙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就诊。天津57岁环卫工人田阿姨顶着39℃的高温工作了一上午,感到头晕,恶心,四肢乏力后晕倒在地。到达医院时,出现了发热、肢体抽搐、意识障碍等症状。

 上述案情虽都是高温所致,但不同于一般的中暑症状,他们的情况已严重到危及生命,其罪魁祸首就是——中暑的一个类型热射病。那么热射病是中暑的一个类型,那么中暑又有哪些症状表现及分型呢?

 

 中暑按病情的轻重可以分为如下情况

 1.先兆中暑:病人常常感到大量出汗、头晕、眼花、无力,恶心、心慌、气短,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体温常常低于37.5℃。在离开高温作业环境进入阴凉通风的环境时,短时即可恢复正常。

 2.轻症中暑:病人除有先兆症状外,有的表现为体温升高至38℃以上,皮肤灼热、面色潮红,面色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通常休息后体温可在4小时内恢复正常。

 3.重症中暑:重症中暑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几种类型:(1)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疼痛。

 (2)热衰竭。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3)热射病。我们经常听到科普热射病,你曾经是否认为热射病就是中暑呢?其实,热射病只是中暑的一个分型,但也是最严重的一种。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的急症,典型表现为高热(体温>40°c)、无汗和意识障碍。除了之前说的症状以外,还会出现嗜睡、谵妄或者昏迷。出现周围循环竭时可有口唇、四肢发绀。脉搏快、血压偏低,也可出现心律失常。严重患者现休克、各种合并症(横纹肌溶解、心肝肾脏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预后是非常严重的,病死率较高,应尽快采取各种降温措施。决定预后的是在30钟内的降温速度,降温延迟死亡率明显增高。继而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需器官功能支持,通常需转入重症医学科救治,如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差,死亡率高。

 

 6种人易中暑

 和普通人相比,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

 1.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机体散热不畅,容易中暑。

 2.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也容易中暑。

 3.婴幼儿各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容易中暑。

 4.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容易中暑。

 5.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

 6.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机体产生炎症反应,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中暑急救措施

 正常情况下,对中暑病人可采用以下方法急救法进行救治。

 1.:迅速将病人移至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垫高头部,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以利病人呼吸和快速散热。

 2.:可用冷水或井水蘸湿毛巾敷于患者头部,或将冰袋、冰块置干病人头部、腋下或腹股沟等部位,以利快速降温。

 3.:同时用毛巾擦拭浸在冷水中的患者的四肢和躯体,把皮肤擦红,一般擦上15~30分钟就可以把患者的体温降到37°℃~38℃。

 

 中药防暑

 1、藿香正气水、2、克痢痧、3、诸葛行军散、4、人丹、5、十滴水、5、清凉油 6、无极丹、7六一散、8、风油精、9、薄荷锭

 

 防暑常识

 1、三要:

 1.在高温天气,不论是否运动,都应增加水的摄入。2.要清淡饮食、充足休息。3.室内也要避暑并且适度降温,在室内可通过空调、电扇降温;当室内温度高于35℃,风扇就没有降温作用了,这时应考虑使用空调。

 2、三不要:

 1.不要饮用某些饮料。2.尽量不要高温时段外出。3.不要忽略身体状况。如发现自己或周围的人有中暑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有必要时应及时送往医院就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