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髓炎分为:
急性颌骨骨髓炎
发病急剧,全身症状明显,局部先感病源牙疼痛,迅速延及邻牙,导致整个患侧疼痛并放散至颞部,面部相应部位肿胀,牙龈及前庭沟红肿,患区多个牙齿松动,常有脓液自牙周溢出,下颌骨骨髓炎,因咀嚼肌受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下牙槽神经受累时,可有患侧下唇麻木,上颌骨骨髓炎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感染来源常为血源性,其局部表现为眶下部明显红肿,并常延至眼周致眼睁不开,后期可在内眦,鼻腔及口腔穿破溢脓。
慢性颌骨骨髓炎
急性颌骨骨髓炎如未能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常见的原因是单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脓液自行穿破,引流不畅,慢性颌骨骨髓炎期间,急性症状大部消退,全身症状已不明显,疼痛显著减轻,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肿胀,发硬,瘘管,经常溢脓,甚至排出小块死骨,病变区多个牙松动,龈隙溢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引流不畅时,可急性发作,如拖延日久,可致消瘦,贫血,身体衰弱。
颌骨骨髓炎的早期症状
患者感染初期多由牙齿疼痛开始,继而出现颌骨的剧烈疼痛,可放射到耳颞部,但一般不会有明显的面部肿胀;
患者多有全身症状,发病初期即可出现体温升高、脱水等全身不适的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多个牙齿的松动现象且伴有口臭。患者可继发颌周的蜂窝织炎,出现患处的红、肿、热、痛,同时伴有开口困难等症状。
颌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
颌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通常与导致颌骨骨髓炎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临床上常见的能引起颌骨骨髓炎的类型有,单纯颌骨骨髓炎、牙源性颌骨骨髓炎,以及反复发作性的颌骨骨髓炎。
1、单纯颌骨骨髓炎:对于局部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如果不适症状较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可以选择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孟多、头孢丙烯、头孢地尼、头孢米诺等,可以较好的杀灭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使颌骨骨髓炎的致病病菌被杀灭,从而治愈颌骨骨髓炎;
2、牙源性颌骨骨髓炎:对于牙源性感染,导致颌骨骨髓炎的患者,要及时对牙齿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龋病、根尖周炎,以及牙髓炎,要在保留牙齿的基础上,可以考虑进行根管治疗,通过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将根管内的炎症病灶去除。根尖区的炎症可通过氢氧化钙、氧化锌进行治疗,解决颌骨骨髓炎的问题。对于无法保留、反复发炎导致颌骨骨髓炎的患牙需要被拔除,并进行根尖搔刮术去除病因,治愈牙源性颌骨骨髓炎;
3、反复发作的颌骨骨髓炎:对于反复发作的颌骨骨髓炎患者,要进行牙龈切开翻瓣术,病变区的颌骨进行颌骨截骨术,将炎症的颌骨进行切除,并且进行颌骨面整平搔刮术,再进行清颌骨、口腔颌面部的清创缝合术。后续给予头孢类药物治疗,联合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药物进行抗厌氧菌治疗,也可以给予注射用复方三维B(Ⅱ)等药物,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治愈颌骨骨髓炎。
颌骨骨髓炎的日常护理措施
颌骨骨髓炎的日常护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休息与活动:减少咀嚼活动,以防加重病情。
2、饮食护理:
(1)以植物类食物为主,肉类食物摄入过多,未及时清洁口腔可加大感染风险。
(2)避免过于浓烈、辛辣食物及饮酒刺激加重炎症。
(3)饮食宜细软食物为主,尽量不吃渣多食物,难以咀嚼的食物。过度咀嚼可能加重病情。
(4)大量饮水,冲洗口腔。
3、对症处理:局部冰敷,疼痛剧烈者给予适当镇痛治疗治疗仍能保留的龋齿,牙周炎等病牙;拆除口腔内原有的金属假牙; 动假牙须在放疗终止后一段时期再行配戴。
4、持续观察:了解有关本病的知识。遵医嘱用药,明确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诊。
颌骨骨髓炎的预防,首先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进行调整。日常生活当中,要特别注意对牙齿的保护和清洁。养成早晚2次刷牙的习惯,及时的清洁口腔。另外,饮食上不要吃过多太甜的食物,容易造成牙齿的损坏,进而产生相关的牙齿问题,导致炎症发生,有可能会导致骨髓炎的出现。一旦牙齿有问题,需要积极进行治疗,防止炎症的扩散和治疗之后的感染情况。
另外,用牙健康也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例如不要做妨害或者是损害牙齿的行为,过于硬的东西会损伤牙齿,造成牙齿内部的炎症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