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检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挺陌生的。并不像血、尿、粪常规那样常见,也只有特定的某一群体才需要接受病理检查的诊断。那么病理检查究竟是什么呢?罹患哪些疾病的患者才能接触到病理检查?今天我将围绕着病理检查为大家详细科普相关知识,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帮助。
什么是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诊断人体肿瘤最直观,也最可靠的一种方式。其应用原理是将人体摘除的肿块,经过一系列极为复杂的程序制成石蜡切片,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详细观察,用以辨别该肿块的基础形态及良、恶性质。
除此之外,如果对尸体进行病理检查,还可有助于查出具体的病因、病变程度,分析各种病变的相互关系,亦可用于诊断尸体死亡的原因,确诊一些流行病、传染病以及新发疾病、地方疾病等,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病理检查的意义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医生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后,会建议患者将已经摘除的人体肿块进一步做病理检查用以明确属性。但站在患者的角度来讲,肿块既然已经被成功摘除,对其身体已经不会再造成任何影响了,根本没必要再接受病理检查,只会白白浪费钱而已。
但其实,病理检查是临床所有检查项目中结果最为准确的检查方式。将肿块进行病理检查,即可明确肿块的良恶性质。如果确实为良性肿瘤,患者做完手术即可痊愈;但如果是恶性肿瘤,仅靠手术切除是远远不够的,可能还会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进一步扩大手术,以防止出现病灶转移、蔓延等情况。也正因如此,病理检查才会被行业誉为疾病诊断的“黄金标准”。
病理检查都有哪些?
病理检查中,最常应用的常规检查包括:活体组织学检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查。
活体组织学检查的应用原理,是采用切取、钳取或穿刺等方式,将患者体内的病变组织取出,随后进行检查。
脱落细胞学检查则是通过刮取等方式,将患者的体腔积液、腔道器官黏膜或组织表面脱落的细胞制成涂片,对其进行适当染色后进行光镜观察,用以医疗诊断。
除上述以外,该检查还包括: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病理检查。
罹患哪些疾病需要接受病理检查?
罹患宫颈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肠息肉、肺癌等与肿物肿瘤相关的严重疾病,都应在医生的建议下尽快接受病理检查。就比如乳腺癌,如果一时侥幸在手术后拒绝了病理检查的最终诊断,一旦肿块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则极有可能在近段时间内二次生长出多个肿大的淋巴结,为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再比如黑色素瘤,如果患者足底长了一颗“黑痣”,却在摘除后拒绝接受病理检查对“黑痣”定性,后续则有可能长出更多“黑痣”,待患者想要二次检查的时候,已经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最终导致病情恶化,且难以逆转。
病理检查的诊断结果大概需要等多久?
通常情况下,患者若接受冰冻病理检查,在手术中摘除的病灶组织会被立即送往病理科。再经过取材、切片及快速染色后,会有专业的病理医师对组织的良恶性进行判断。临床上要求病灶组织离体后的半小时内出检查报告,为接下来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而常规病理检查的基本流程为:待病理医师收到检查标本后,优先对标本进行固定、取材、脱水、浸蜡、包埋、切片等一系列操作。做完这些大概需要1—2天的时间;待切片制成后,病理医师会通过显微镜详细观察切片中的细胞及组织形态结构,再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病理诊断。
但由于不同患者所患疾病的多样性及复杂性,部分病例还需要借助特殊染色手段,甚至接受基因水平的诊断,比如分子检测或免疫组化检测。
这也就是为什么,病理检查报告段则半小时,长则可达1个星期之久,有些甚至还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得出结果。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病理检查的应用有多么重要。正因肿瘤的属性难以用肉眼辨别,而彻底治疗此类肿瘤疾病则需优先明确病理属性,搞清楚“肿块是否存在病变”“病变类型是良性还是恶性”“疾病分期是什么样子”以及“肿块的出现到底是原发还是转移”等诸多因素后,才可有助于医生为患者的疾病进行针对性医疗干预。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自身出现莫名肿块,亦或是出现其他不适症状,经正规检查后怀疑体内存在恶变组织,则应立即遵循医生进一步的诊断建议,及时接受病理检查用以明确肿块属性,如此才能有效保障机体健康,尽早将恶变肿瘤扼杀在摇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