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传染病,许多人脑海里可能出现结核、艾滋病、乙肝、麻疹等词汇,但对于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并不深入。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的飞沫或者气溶胶中,易感者吸入后引发感染,如麻疹、白喉、结核病、流感等。
消化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食物、水源中,或者存在于餐具上,易感者进食时可导致感染,如甲肝、戊肝、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等。
接触传播。易感者接触到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土壤时,导致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和钩虫病等。
虫媒传播。易感者被病原体感染的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后,导致感染,如按蚊、人虱、鼠蚤、白蛉等可引发易感者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等。
血液体液传播。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易感者接触诱发感染疾病,如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疟疾等。
垂直传播。又叫母婴传播,主要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一种传播方式,如梅毒、弓形虫等。
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防范措施
传染性疾病的防范措施可从传染源管理、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传染源管理。主要是对带有病原体的患者进行有效管理,做早发现、早诊治、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于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需佩戴口罩,避免咳嗽、打喷嚏时将病原体释放到空气中;对血源性传染疾病患者,当出现血液或者体液的时候,需避免同其他人接触;对消化道传染疾病患者,要注意粪便处理,避免污染外周环境。
切断传染途径。通过有效措施阻断传染途径,是传染疾病防范的有效措施。需依据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措施,如消化道传染疾病加强粪便管理;呼吸道传染疾病需加强空气消毒,外出佩戴口罩;接触传播传染疾病在接触血液或者体液时佩戴手套等。
保护易感人群。对于特异性群体,采取有重点、有计划预防接种的方式,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水平;对于非特异性人群,可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改善营养、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方式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传染性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传染性疾病不仅可以通过截断传染途径的方式,还可通过强化运动锻炼、构建均衡饮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方式有效预防病原体感染。
接种疫苗。通过注射疫苗可以产生抗体,不仅可以起到预防传染疾病的作用,还可以降低患病及重症的几率。
经常洗手。在所接触的物品中,包括键盘、门把手、灯开关、钥匙上等均可能存在致病微生物,经常洗手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提高勤换衣服的意识,并做好个人卫生清洁;对于直接接触的餐具、砧板等定期做好全面清洁和消毒。
不要和他人共享生活用品。牙刷、毛巾、剃刀、手帕纸等均可作为传染疾病的传染源存在,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同他人共享个人物品,减少传染几率。
保持居住环境的卫生整洁。居室需要定期做好清洁,出门穿带的衣物尽可能不放在卧室、厨房等地方,还可进行消毒处理。
构建健康的饮食习惯。健康的饮食搭配,不仅能够提高生活幸福感,还能提升人体免疫力和身体机能。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体育锻炼项目,增强体质,提升自身免疫力。
加强身体情况监测。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诊,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病症;在流行病高发阶段,加强防护;定期体检,监测身体状态,出现不良情况,早发现、早治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熬夜,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既能消除疲劳感,又能充分调动人体的各项机能,提升人体免疫力。
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在户外,对于不明的水源不直接饮用,不熟或者处理不净的食物尽可能不吃,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严芝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