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推动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证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当前普遍接受的合理用药之基础是:基于现代医药与疾病的系统化知识与理论,以安全、有效、经济及恰当地应用药品。以下从4个角度考虑如何合理地使用药物。
考虑药物间是否相互作用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药物对另外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及代谢的影响;二是药效学的交互作用,是一种药物对另外一种药物的药理效应发生变化,但对药物浓度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其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考虑注射用药物配制的配伍禁忌
在用药过程中,为避免用药的禁忌症,应当遵循以下几个方面原则。
根据药物性质选择适宜的载体溶媒。根据药物的特性,选用合适的载体溶媒。
在配伍时,每次只能加入一种药物,充分混匀后,观察是否存在明显的配伍禁忌,如果没有明显的改变,则再加入另外一种药物,反复进行同样的试验和操作。
当两种药物混合配伍时,为了减缓反应的速率,应先将浓度高的药剂添加到溶液中,再加浓度低的药剂。
有色的注射剂在添加时要最后加入,以免在出现细微的沉淀物时,不易被察觉。
为了减少两种药剂之间的反应时间,在调配完毕后,应尽可能早地投入使用。如配制超过24小时应禁止使用。
对于有确切数据表明有配伍禁忌的药品间,不能混合使用。
考虑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例如在胃肠道痉挛性疼痛的情况下,使用阿托品会导致口干、视力模糊等症状;治疗高血压使用卡托普利出现的刺激性干咳。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者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品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毒性作用在性质和程度上都与副作用不同,对人的危害性也较大。
变态反应:指的是有些具有特定体质(俗称过敏体质)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会产生的一系列异常反应。如果出现过敏症,症状轻的会出现皮疹或药物热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所以在服用某些会导致过敏性疾病的药物之前,需要做过敏实验。
依赖性与成瘾性:长期服用眠尔通、安定、可待因等药品,可使人对此类药品产生依赖性或成瘾性,停药后可引起一系列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副作用。
这些具有成瘾性的药物使用时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使用。
考虑药物的服用时间
依据病情昼夜变化的特点,选取适当的用药时机,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铁剂:患有贫血症的病人在晚间7点补铁,其体内中铁含量比上午7点补铁高4倍,效果最佳。
钙剂:从半夜到早上,血液中的钙含量是最低的。所以在睡觉之前补充钙质可以让钙被完全的吸收和利用。
降血压药物:降血压药按照人体时钟节律给药,早、晚两次的用量应比中午的给药剂量小一些。夜间睡觉之前,不要吃降压药物,以免引起心律失常,导致脑血管疾病。
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时,作用于细菌的抗菌药物浓度和时间是药物取得疗效的两大基本因素。作用时间为主导因素的抗菌药物被简称为时间依赖性药物,其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细菌的暴露时间,临床上常需每日多次给药。
降糖药:凌晨糖尿病人最容易受到胰岛素的影响,此时注射胰岛素剂量小,作用大。
强心药:有心脏疾病的人,对洋地黄、地高辛、西地兰的反应在凌晨最强烈,这时候服用,效果更好。
抗哮喘药:氨茶碱最好在早晨7点左右口服,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
抗过敏药:在使用时可能会引起头昏、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所以建议在使用赛庚啶等药物时服药时间建议在晚上睡觉前。
激素类药:机体对激素的反应也存在一定的节律性。早上7点一次用药效果最好,因为早上7点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高峰期。
解热镇痛药:以阿司匹林为例,早晨7点(饭后)前后服药,其作用强且持续时间长,如果是在下午6点及晚间10点,其作用就会减弱。
降胆固醇药:因为夜间胆固醇及其他血脂的生成较多,所以最好是在吃晚饭时服药。
催眠药、驱虫药、避孕药:通常于每晚睡觉之前30分钟口服。
(前海人寿医院广西有限公司 唐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