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MT)是指生长在消化道黏膜层以下的一种肿瘤。这类肿瘤是消化道黏膜层以下的一种异常病变,这些病变肿瘤可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层以下各层,如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医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认识的不断加深,内镜检查和治疗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SMT到底是什么?内镜检查技术又在消化道黏膜的治疗中起到什么关键作用?
常见消化道黏膜下肿物
胃肠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肿瘤,这些细胞具有分化成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能力。
平滑肌瘤:通常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其症状可能较轻,包括轻微的腹部不适、腹胀等。但如果平滑肌瘤压迫到其他器官或组织,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如腹痛、便秘、腹泻、恶心和呕吐等。
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消化道的黏膜下层,特别是胃和小肠。脂肪瘤的主要成分是成熟的脂肪细胞,因此,它们在显微镜下看起来类似于正常脂肪组织。脂肪瘤通常是孤立的、界限清晰的肿块。
颗粒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胃或肠道肿瘤,主要起源于胃黏膜下的颗粒细胞。这类肿瘤通常生长较慢,主要表现为在内镜检查时观察到的黏膜下肿物。
异位胰腺(DPN):是一种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小肠或结肠等消化道黏膜下的胰腺肿瘤。由于其位置特殊,异位胰腺肿瘤可能在早期阶段难以被发现和诊断。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有哪些治疗方式
SMT的治疗有手术切除和内镜下切除两种方式,前者包括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下手术,后者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SD、ESE、EFTR和STER等。
传统手术切除
对于较大的、恶性的或潜在恶性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物,通常需要进行传统的手术切除。根据病变的位置和范围,手术方法可能包括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或机器人辅助手术。术后可能需要进行化疗、放疗、靶向药物等辅助治疗,减少复发风险。
内镜下手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是一种内镜技术,通过使用特殊的内镜器械,在内镜直视下对消化道黏膜下的肿瘤进行剥离和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SD通常用于治疗小的黏膜下肿瘤,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也可以应用于较大的黏膜下肿瘤。医生会使用特制的内镜器械(如环形切割刀、剥离器等)在黏膜下层和肌肉层之间进行切割和剥离,将肿瘤组织从消化道黏膜下剥离出来。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ESE是一种在内镜下通过特制工具在黏膜下层挖除肿瘤的方法。这种技术用于切除较大、边界不清的黏膜下肿瘤,医生会使用特制的器械(如球囊、挖勺等)在黏膜下层挖除肿瘤组织。
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EFTR是一种在内镜下将肿瘤组织全层切除的方法。医生会使用特制的器械(如环切刀、刮刀等)在黏膜下层和肌肉层之间进行切割和刮除,将肿瘤组织全层切除。EFTR与其他内镜治疗方法相比,切除更完整,通常可达到病理完全切除。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STER手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黏膜下隧道技术,在内镜直视下将肿瘤完整切除,同时保留周围正常组织。手术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医生在内镜下找到肿瘤,并在肿瘤周围创建一条黏膜下通道。然后,使用电切环、内镜剪刀等器械逐步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接着,在内镜直视下将肿瘤从黏膜下通道中切除。最后,将切除后的黏膜下通道闭合,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STER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较小。同时,STER手术不会留下明显的疤痕,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康复。
综上所述,消化道黏膜下肿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这些疾病,如果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和相关筛查,早期发现和诊断,就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
(崇左市人民医院 陆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