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科常见传染病,病原包括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A组16型等20多种肠道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消化道、密切接触等,具有传染性强、隐形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疫情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据流行病学统计,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发病一周后的传染性最强。
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在发病初期仅有轻度感染症状,大多是因为口腔粘膜疹、口腔溃疡等导致食欲不振,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的身体状况,任何异常症状不要大意,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并积极治疗。
症状
患儿的手、足、口会出现明显的散发性皮疹或疱疹,疱疹内液体较少且周围伴有红晕,可能会累及臀部、膝盖等,并伴有发热、咳嗽、流涕、腹痛、乏力等症状,起病较急,持续数天,多数患儿能够自然痊愈并获得良好预后。
重症患者发病1-4天后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发热程度超过39℃,出现无菌性脑炎、脑脊髓炎、脑干脑炎等并发症,病情进展迅速,即便是痊愈,遗留后遗症的概率也较高。
危重症患儿的早期表现
临床认为具有以下特征的患儿有一定概率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当加强监护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提前做好针对性救治工作:①年龄不超过3岁;②持续性高热超过39℃以上;③呼吸、心率明显加快;④末梢循环不良;⑤呕吐、抽搐、精神差、肢体抖动、无力等;⑥高血糖、高血压或低血压;⑦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治疗
现阶段西医尚无治疗手足口病的特效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即止咳、平喘、降温、止泻等,并同时做好口腔、皮肤的清洁与护理,保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为主,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症状较轻且没有并发症的患儿,大多可在一周内痊愈且预后良好。
临床用药原则:①抗病毒治疗:可尝试使用利巴韦林,但因为人体肠道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所以尚无研究证实其治疗有效性,另外,多数患儿在确诊手足口病时已经错过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不提倡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在无法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具有较大的副作用,年龄越小的患儿耐受度越差;②退热治疗:可选择布洛芬等,退热的同时能够起到抗炎效果;③黏膜疱疹治疗:皮肤黏膜疱疹可选择干扰素喷雾,并保持创面的洁净度与干燥,防止继发感染;④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疗;⑤重症感染治疗:可选择糖皮质激素,如甲基强的松龙、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⑥肺水肿治疗:尽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密切监测血压水平,在血压稳定的前提下限制液体入量及速度;⑦颅高压治疗:采取降温及对症降颅压药物干预;⑧急救处理:根据血压水平与循环情况针对性选择多巴胺、米力农、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能够快速恢复患儿的生命体征,但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⑨中医治疗:可选择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例如可选择银翘散治疗急性期低热、咳嗽、流涕、纳差等,选择清瘟败毒饮治疗持续性高热、口腔及皮肤疱疹稠密,选择沙参麦冬汤治疗康复期口干咽痛。
预防
首先,手足口病属于传染性疾病,在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流行性较强,因此,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室内卫生及幼儿的个人卫生情况,尤其是在高发季节,要保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流通性较好,每日打扫室内卫生并进行消毒处理,玩具、餐具等公共用品也要每日消毒,当个别儿童出现异常症状时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
其次,家长要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接触不干净的物品后也要及时洗手,且不能直接用清水冲洗,要甩肥皂、洗手液等,最好参照医院的“七步洗手法”。
再次,家里的衣物、被褥等要勤换,并选择阳光充足的时候进行暴晒,要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多运动,增强自身抵抗力。
最后,在流行季节要尽量避免带年龄较小的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性较差的场所,如集市、游乐园等。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黎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