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中经常会应用神经保护剂,但是有的专家认为神经保护剂有着明确的机制,可按照有关规范合理的应用,但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即便神经保护剂有着比较明确的作用机制,能够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细胞,不过很多有关于神经保护剂的应用研究证据比较有限,而且临床试验中还没有证实应用疗效,所以近年来医学领域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中是否有必要应用神经保护剂的争论一直不断。接下来,文章将围绕正反两种观点作出详细讨论。
反面观点
神经保护剂虽有着合理的机制,但因证据有限,所以不建议在临床中随意应用。
有的专家认为虽然神经保护剂有着合理的机制,但很多神经保护剂相关的研究中证据都比较有限,所以认为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不必要使用神经保护剂。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有四种处理方法,首先是进行一般处理,其次是进行特异性治疗,再者要对并发症采取有效的预防以及处理措施,最后是采取早期康复治疗措施。不过总体来说,在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最主要的方式还是血管再通治疗法,虽然溶栓取栓治疗方法在近年来不断加深研究,且取得了较大成就,不过关于神经保护治疗相关的研究整体进展仍是比较缓慢。目前,针对神经保护剂还没有相对严格的设置时间窗限制,同时可在使缺血级联反应多个环节链条断裂之后,减轻由于脑缺血导致的脑细胞死亡情况,通过这种方法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细胞,所以神经保护剂是有着相对明确的作用机制的,在理论上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不过在临床当中,确定有神经保护功能的产品非常少,而且部分产品虽然自称是神经保护剂,但实际上却并没有神经保护的作用。
目前神经保护剂研发还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以前对神经保护类药物所开展的研究要真正转化到临床应用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一些神经保护剂虽然在动物实验当中证明是具备神经保护作用的,而真正应用在临床试验之后却是收效甚微。所以持有此观点的专家认为,多类神经保护剂在临床试验中的结果都是失败的,所以后期还需要加深研究,在确定神经保护剂在临床应用中确实有疗效之后再用于治疗缺血性卒中。
正面观点
神经保护剂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是经过临床试验证明有较好疗效的产品。
也有专家在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中是否有必要应用神经保护剂中持正面观点,主要指出当前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主要的方法虽然仍是血管再通,但是在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过程中,再通率也不断提升,不过在血管再通治疗当中时间窗非常严格,而且时间空间还有禁忌症限制明显,所以仍有很多的卒中患者不能采取血管再通治疗,此时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治疗过程中尝试应用神经保护剂,因此神经保护剂是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的。神经保护剂有多种类型,包括抗炎药物、线粒体保护剂、细胞膜稳定剂、自由基清除剂、谷氨酸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等。虽然之前很多神经保护药物研发中,都在临床试验环节得出了阴性结果,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神经保护药物研发以及临床应用,不过很多理论研究应用在临床试验中失败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实验研究中动物大脑的结构以及功能和人的有所不同,或者在动物实验期间可能所设置的药物时间窗比较短,同时所用的药物剂量又比较大,但是在临床转化研究当中还没有明确最佳的药物时间窗,由此导致临床转化失败。
不过近年来神经保护剂相关的研发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已经打破了以往研究止步不前的僵局。像依达拉奉右莰醇作为多靶点神经保护剂,在临床研究中获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而且这项药物目前在我国已经上市。
综合来看,急性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神经保护剂或对多重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是有可能使患者获益的。
(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陈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