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处理的软组织感染、开放性创伤切开引流、手术切口感染等,因为局部组织病理反应,使得创面出现化脓、渗液、组织缺损情况,需要进行适当处理,主要包括清除脓液、坏死组织,放置、去除引流物,更换包扎敷料叫做伤口换药,也称作上药、敷料更替。
伤口换药目的
伤口换药的目的是对伤口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化观察,对伤口护理方案进行调整。在改善伤口环境的同时,施敷有效药物,保护新生肉芽组织,加快伤口愈合。
伤口换药用物准备
伤口换药的常用敷料主要包括棉球、医用敷料、无菌手套、胶布、绷带、弹力网帽。常见的药品包括70%—75%乙醇、生理盐水、0.3%的过氧化氢、止痛消炎软膏。使用的器械包括血管钳、镊子、组织剪、刮匙。其他用物包括换药台、换药床、污物桶。
伤口换药护理程序
护理人员要保证穿戴整洁,热情接待患者,询问患者的病情,查看患者病历。护理人员要洗手、佩戴口罩,向患者提前解释换药情况,确保体位适当,陪护人员谢绝入内,将换药的部位暴露出来,还要保护患者的隐私。
将外层的敷料揭开,伤口出现渗出液、血液渗出的情况戴手套取下。从外向内,顺着毛发生长的方向取下。内层敷料使用镊子取下,如果存在与伤口粘连的情况,需要使用生理盐水软化处理,顺伤口长轴方向取下,并且对引流液、气味进行检视。
对伤口进行评估,根据常用的分期法,和伤口外观的颜色区分:
①黑色和黄色伤口:主要代表缺乏血液供应的坏死组织、软或硬的结痂,是否存在渗出液,创面是否存在感染的情况。常见于下肢静脉溃疡、压疮、烧烫伤不愈合伤口、其他急性伤口延期愈合。
②红色、粉红色伤口:健康血流肉芽组织、清洁、愈合中。经常发生在急性清洁伤口、手术切口、小面积的擦伤、浅度烧伤。
再次洗手,结合患者伤口的实际评估情况准备伤口换药用物,基本原则就是先用后取,防止污染、浪费情况发生。将药物放在治疗盘中,置于操作比较方便的位置。
对患者伤口创面进行处理:
①黑色与黄色伤口:进行伤口清创,使用自溶无痛清创与手术清创的方式互相配合,少量多次地清除伤口坏死组织。还要进行伤口清洁消毒,选择合适的药物、医用敷料进行伤口包扎。如果有必要,则需要以绷带进行固定处理。
②红色和粉红色的伤口:完成伤口消毒以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伤口消毒液清洁处理,选择合适的敷料进行伤口覆盖,促进与保护肉芽组织生长。
向患者进行伤口情况、下次换药时间宣教。
处理用物:对于沾有血渍的镊子、剪刀等,进行浸泡消毒处理,并且完成清洗消毒,污染敷料倒入专用垃圾袋。
伤口换药注意事项
确保环境安静、清洁,对于需要的用物根据先后顺序准备好,避免出现污染、浪费的情况。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基本原则,对伤口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尽早洞察伤口异常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医师进行处理。医师确保操作熟练,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并且保护患者的隐私。
注意镊子不能混用,一把作用于夹无菌敷料,另外一把接触伤口。对于特殊感染伤口,使用的污物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无菌一期伤口换药时间一般为24小时,72小时常规进行局部肿胀、渗出情况观察。开放外伤术后,争取做到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连续换药。尤其是要注意是否存在引流情况、血肿情况。
针对大面积的创面来说,要注意进行清创处理。针对坏死的组织,包括血管组织、坏死的肌腱。对于已经清除大部分坏死组织的窗口,要爱护肉芽的生长。肉芽组织本身具有抗感染能力,如果没有明显的渗出情况,则不使用抗生素、其他药水换药,仅仅能利用碘伏进行创缘皮肤消毒处理,需要以湿盐水纱布进行覆盖处理。
对于感染较轻的伤口,需要每天坚持进行1次换药,其他伤口根据及时去除局部坏死的组织、引流、异物分泌物的基本原则,决定换药时间。换药的过程中,遵循无菌原则。换药动作轻快,避免伤口暴露的时间过长。对于有感染的创面,需要进行细菌培养、药敏实验再换药。
(柳州市人民医院 龙兆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