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因冠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很容易使心脏得不到充分供血,从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及坏死。因此日常生活中除警惕冠心病征兆之外,还需深入了解冠心病生活护理及药物指导,尽量保障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护理
帮助冠心病患者规范生活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患者发病,也可有效延缓患者病情进展。原则上生活护理中需要坚持定期体检,以尽早发现患者体征中可导致冠心病演化、发作的高危因素,如高胆固醇、高血压及糖尿病,在早期阶段就可无任何症状,因此需要引起相应的重视与警惕,尽早干预以保证患者心脏健康。
日常护理中应处理好患者的生活环境。由于情绪波动会导致心率上升,并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这种情况会显著提升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作的概率。所以生活中应处理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其要注意安抚患者的情绪,除了减少环境对患者的刺激之外,还需尽可能避免患者激动、生气及出现其他剧烈情绪波动,帮助患者保持稳定平和的心境。客观环境上需保证患者居所的清洁度,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换季时节应提醒患者更换衣物,衣物需保证宽松、舒适、干燥、清洁及保暖,严防患者出现呼吸道疾病导致冠心病病情加重。此外护理中还需定期检查家中硝酸甘油的储备量,并要求患者随身携带足量的硝酸甘油片,在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及时帮助患者用药。
除环境控制之外,日常生活中也需帮助患者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烟瘾患者需坚决戒烟,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会促进血管收缩、伤害血管内层,从而大幅提升冠心病发作的概率。在患者处于正常情况下需定期测量血压,若发现血压高于正常值或患者有既往心脏病史,则需要增加血压测量频率,并采取血压控制措施;此外还需规范患者严格控制血脂水平,确保血脂始终处于正常范围内,若患者患有糖尿病则需严格控制血糖。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要求患者每周进行约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骑行、慢走等等。饮食方面则侧重植物性食物,推荐多食用果蔬、谷类、豆类、坚果,减少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和钠的摄入,体重超标患者需减肥。
冠心病患者的用药指导
由于冠心病患者个体存在客观差异,因此不存在适合所有患者的用药方案,除常规非处方药之外,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用药是为了抑制患者血小板凝聚,避免患者血管内形成血栓,在具体用药上包括环氧化酶抑制剂、P2Y12受体拮抗剂等等。前者常用药物以阿司匹林为主,该药物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用药,除对阿司匹林有禁忌症的患者,其他患者均需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若患者存在阿司匹林不耐受,则可改用吲哚布芬。后者则需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阿司匹林基础上联合应用(禁忌症除外)至少12个月,常用药物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抗心肌缺血用药:用于减少患者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主要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硝酸酯类药物多在心绞痛发作时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为主要应用方式,若连用3次无效,可静脉应用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待症状消失12-24h后可改回口服药物,可能造成头痛或低血压等副作用;β受体拮抗剂则可用于降低心肌耗氧量、控制心肌缺血反复发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常用药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及艾司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多在上述两种药物无法控制症状的情况下应用。
二级预防用药:是用于预防冠心病发生的用药策略,对于冠心病患者,应长期遵照医嘱应用药物治疗,以使自身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并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概率。针对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配合药物治疗进行计划性、适当的体育运动锻炼。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杨锦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