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俗称“吊线风”,也是我们说的面神经麻痹。关于面瘫发病,几乎是无征兆性的,通常是突然发作或仅在一夜之间。这种毫不客气的发病手段,严重影响了面瘫患者的日常生活,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疗,还容易引起面瘫后遗症,导致患者中枢神经疼痛、失常、耳根后脑痛等问题。针灸治疗过程中能做到尽可能减轻患者痛苦,同时减短治疗期。因此,针对面瘫的针灸治疗法一直都广受患者青睐。
针灸穴位参考
1.地仓穴:地仓穴位于人体面部,嘴角外侧,穴位与瞳孔平行。此穴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止痛、舒筋活血的功效。主治患者流涎、面痛、齿痛等五官病症。
2.太阳穴:太阳穴位于耳郭前端,前额两侧,与外眼角延长线呈同一水平。亦在眉梢两端后的凹陷处。此穴具有清热消肿,止痛疏络的功效。主治头痛、偏头痛、牙痛、眼睛疲劳等疾病。
3.印堂穴:印堂穴位于人体前额部,眉头之间与正中线的焦点处。此穴为督脉的腧穴之一,有明目通窍、宁心安神、疏风清热的功效。其主治痴呆、失眠、头痛、鼻衄、子痫、产后血晕等疾病。
3.颊车穴:颊车穴位于人体下颌角上方约1横指(中指)的位置。属于足阳明胃经的常用穴位之一,具有散风清热、开关通络的功效。其主治病症为:口眼歪斜、面颊肿痛、颈项强痛、失声等。
5.阳白穴:此穴位于瞳孔直上方,离眉骨上约2厘米处。具有清头明目、祛风泻热的功效。主治目赤肿痛、视线模糊、眼睑下垂等眼部病症。也能配合治疗口眼歪斜、前头痛等头面部问题。
6.四白穴: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框下孔凹陷处。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紧靠鼻翼两侧,中指指尖位于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凹陷处时,放下中指,食指所指地方正是四白穴。其穴主治面痛、面肌痉挛、目翳等疾病。
7.颧髎穴:位于目眦直下方,颧骨下缘凹陷处。对于祛风消肿有着较好的作用。其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症。
8.翳风穴:翳风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于颞骨乳突与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具有散风活络、聪耳消肿的功效。主治耳聋、耳鸣、面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等疾病。
(9)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十分重要且好用。其穴主治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等头面或五官类疾病都有一定疗效。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体质较差的患者和孕妇一般不要轻易刺激按压合谷穴。
(10)迎香穴:位于人体面部,鼻翼旁大约一厘米皱纹处。此穴具有通利鼻窍、散风清热的作用。其主治鼻塞、鼻渊、面痒、面神经麻痹等病症。
(11)承浆穴:承浆穴位于人体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具有生津敛液、舒筋活络的功效。其主治口歪、流涎、齿龈肿痛等口部疾病。
治疗要点
(1)初期:患者治疗初期,应多用轻刺和浅刺,可配合悬灸、温针、梅花针进行叩刺,电针慎用。
(2)中期:治疗中期(恢复期)时,可运用透穴刺法,手法柔和的进行针刺。也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加入穴注(穴位注射)、炙法、梅花针等疗法。
(3)后期:患者在治疗后期,亦可同主治医生斟酌使用电针、刺络拔罐、穴位注射等配合治疗。
注意要点
1.患者应毫无保留的将面瘫的发病经过,详细告知医护人员。不可对病情有任何隐瞒,如实回答才能对症施治。
2.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方案,不可无故缺席日常的针灸治疗,也不可隐瞒治疗过程中的病情表现。
3.面瘫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多注意自我防护,切勿迎风着凉。对一日三餐的管控方面也要严格,勿食干硬或粗糙类食物、辛辣刺激类食物、较酸类食物以及含酒精类食物。
每位患者导致面瘫的诱因不同,症状轻重也不同,针灸的治疗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因此,患者需明确结合自身情况,以咨询专业人士为主,合理规划其后续的针灸治疗方案,切勿盲目对自身病情妄下判断。
(广西梧州市龙圩区中医医院 陆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