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在开展多种检验及检查后,其结果难免会发现一个或多个的异常指标,导致受检者极易产生担忧心理,也有些人看到自己的检验报告各项指标都没有超出正常范围,就以为身体康健,少数情况下检验结果虽然在正常范围,却不能完全排除身体潜在疾病的可能,如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的“准病人”,虽然不一定需要服药治疗,但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适量增加运动量。再次复检时,要特别留意这些曾处于“临界值”的项目,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饮食、运动调整仍无法缓解,应立即就医。
检验报告中一些符号的含义
【↑↓】:数值型指标一般都有参考范围(医学上通常把95%的正常人某指标所在范围作为参考值范围),指标数值不在该范围内就会标记为上升(↑)或下降(↓)。
【+-】:分别代表“有”“无”,即检验结果分别为阳性、阴性。
【±】:代表不确定的阳性结果。
检验结果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波动
检查值都有相对的正常参考范围,就一般情况来说,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值就可以视为正常的。但同时人体的各项生化指标的数值在一定范围内是保持着动态平衡的,一些检验指标正常值也就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人体白细胞的生理性波动较大,安静时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天之间变化可相差1倍。白细胞计数结果在正常值的30%以内波动多无临床意义,只有定时、连续地观察才有诊断价值。那么这种生理性的波动就不应该看成异常。
检验结果在正常参考范围外波动
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之外的小范围内波动也不一定有临床意义。因为一个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很多,对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就需要综合分析。
比如,某一位平日康健的人体检时出现尿蛋白阳性(+),不一定就代表有肾脏疾病,检查前如果剧烈运动、发热、精神紧张都有可能会导致尿蛋白。另外一种假阳性的情况,可见于留取标本不规范,标本污染。比如尿中掺入血、脓液或粘液等成分,尿路感染、月经期留尿,尿中混有白带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尿蛋白阳性。此外,值得留意的是,不同医院的检验项目由于所采用的检验方法不同,检测值的单位和正常参考值范围也有不同,也需要区别对待。
检验结果有假阳性的可能
如今临床检验方法随着科技进步而快速发展,比如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血液中病毒DNA的存在及含量,已成为各级医院临床检验的常规检查项目。比如乙肝病毒定量检测、呼吸道病毒定量检测等,在测定病毒含量,对病毒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及疗效评价作用。但是,由于这些检测方法具备高度敏感的同时,检验结果也会有一定的波动性,其检验技术也容易受到污染,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所以,在发现检验检查结果异常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如果都排除了以上情况,检验检查结果的异常仍然不能解释,那么,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该检查项目积极地进行进一步相关检查,以便寻找病因,或者对这个指标进行密切的追踪观察。
每个检测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目前还没有哪个诊断项目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灵敏度,百分之百地避免假阳性。因此有了各种不同特性的检测和诊断方法互为补充,相互佐证。通过结合其他各类检测报告(如X光,CT,心电图等),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判断。如果出现了与该检测指标相关疾病的症状,就要高度警惕,做进一步诊治。
动态观察
如果既没有相关临床症状,也没有其他检测和检查结果相佐证,仅某一项指标轻微偏离正常值。毕竟参考范围是一个统计概念,是从部分健康人群身上得出的检验值,也就意味着必然有一部分健康人群的检测值没有包含在参考范围之内。正由于统计学上的局限性,生物学上的变异和个体间的差异性等问题,通常情况下,医生会根据医疗查体,你提供的病史、家族史等信息,对你的临床情况(身体状况或疾病)有一个大致的判断,给出合理的建议,并进行定期复查,持续观察。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