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功能的障碍。脑供血不足的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毛细血管狭窄、气虚、血瘀等有关。临床上将脑供血不足分为急性和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典型症状为头痛、头晕、易疲乏、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等。脑供血不足的治疗关键是查找病因,病因确认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急症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
什么是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同时存在,主要是由于这些疾病在进展过程中,引起脑部血液供应与脑部血液需求之间不平衡,引起头痛、头晕、易疲乏、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等脑功能受损症状。
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1.头晕、突然感到眩晕。
2.肢体麻木,突然出现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舌头发麻、嘴发麻。
3.短暂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利索。
4.肢体无力或者活动不利索。
5.头痛。
6.原因不明的摔倒或晕倒。
7.短暂的意识丧失或者性格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8.恶心呕吐或者血压波动。
9.昏昏沉沉、嗜睡。
10.一侧或某一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11.短暂出现视线模糊。
脑供血不足的原因
第一,血管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颈动脉等出现粥样硬化时,血管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斑块,使得血液通路变小、流通受阻,那么到达脑部的血液自然就减少,从而引起脑供血不足。
颈椎病:颈部将脑部与人体主体连接,椎动脉是将血液供给大脑的重要血管之一。当颈椎发生错位时,可压迫椎动脉,使之变得狭窄或发生痉挛,那么流经动脉的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
第二,血液因素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会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长期损伤可能导致血管狭窄、血液流通速度减慢,导致大脑血液流动改变,进而造成脑供血不足。另外,这类疾病还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也可引起脑供血不足。
第三,心脏泵血因素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可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降低,导致心脏射血量降低,进而引发脑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可避免血小板活化、黏附以及聚集,阻止血栓的形成。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其中,阿司匹林最为常用。
抗凝药物:可阻止血栓的形成,有助于血液流通,促进脑部血液供应。比较常见的口服抗凝药为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
稳定斑块治疗: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药物不仅能调节血脂代谢,还可以起到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适用于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的患者。
其他药物: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要服用降血压(如硝苯地平等)、降血糖(如瑞格列奈等)的药物。还可使用神经保护药物、改善脑循环等药物,可以帮助改善脑供血、减轻脑神经损伤。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术前需实行全麻,术中使用时间数据转换器进行实时监测。医生首先将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分离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并用利多卡因封闭动脉窦,而后依据狭窄部位将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远端切开,接着使用内膜剥离器将内膜剥脱。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处于全麻状态,医生先进行股动脉穿刺,随后对全脑血管进行造影,明确狭窄位置、长度等,接着选取合适的球囊将血管扩张,最后将合适的支架置入狭窄部位,支架应覆盖整个病变部位。
中医治疗
中药方:可在专业中医药师的指导下,选取活血化瘀的药方,如眩清汤等,有助于改善脑供血不足症状。规范化的针灸按摩等。
脑供血不足的预防措施
严格遵从医嘱用药,并定期至医院复查。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三餐定时、劳逸结合等。
保持生活环境的整洁与舒适,注意每日开窗通风。
养成每日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运动强度应根据自身情况而定,贵在坚持,尽量不要久卧久坐。
(柳州市人民医院 陈笠 覃慧慧 刘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