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3年09月0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规范管理眼内手术器械 - 数字报刊系统 规范管理眼内手术器械 双腔气管导管的特点 几种面部年轻化手术的优劣 科学认识喉癌 麻醉医生在手术中的作用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规范管理眼内手术器械


  人眼部具有复杂的结构,一旦出现眼内感染可能诱发无法逆转的后果。如果消毒供应室向手术室供应的手术器械功能不良,可能直接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因此对眼内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检查、保养、包装、发放等流程的要求也更高。为了提高眼内器械的清洗质量、减轻损毁,保证有效清洗消毒、灭菌处理,专项改进眼内器械质量,规范处理眼内器械的流程,达到满意的效果,需要开展规范化管理。


眼内手术器械的特点


  眼内手术器械的特点包括结构精细、组合复杂、成本高、处理难度大等。眼内手术器械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包括眼内器械易损毁、清洗难度大等,分析原因发现包括以下几点:不完善的工作流程,缺乏评价质量的标准,未仔细交接,交接时未仔细检查,检查不到位,不完善的检查工具。新上岗人员不知道该如何检查,眼内器械较为贵重、精细、易丢失、易损毁,工作人员可以选择手工清洗、超声清洗等,未统一清洗标准,导致清洗工作不规范。不规范的检查与保养工作,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不熟悉眼内器械的结构、材质、功能等,工作人员可能未全面检查,未充分落实查对制度。眼内器械的运输环节中未做好充分的保护措施,手术室在使用完眼内手术器械后直接将其与其他普通器械摆放在一起,导致回收过程中眼内器械保护工作不到位。消毒供应室与眼科手术室工作人员未熟练掌握器械处理相关知识,未充分认识到眼内器械的重要性。此外科室未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未彻底落实管理制度也会影响眼内器械质量。


眼内手术器械处理改进措施


  1.建立标准与规范 科室建立标准的眼内器械管理规定、交接规定、清洗标准、检查标准、包装标准、灭菌标准、运输标准等,确保所有环节均做到有规定可查,同时完善检查辅助工具,规范工作标准,确保所有工作人员按质按量的完成工作。

  2.教育培训 消毒供应室与眼科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与岗位培训,及时更新有关眼内器械处理相关知识,转变工作态度,确保实践观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与专业素养,更好的适应眼内器械处理工作发展的需求。

  3.消毒供应室完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消毒供应室制定标准的消毒隔离规章制度,明确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范畴,落实工作责任制度。一旦发现不符合消毒灭菌处理标准的眼内器械则追究责任到人,给予处罚措施,确保有序管理。

  4.消毒供应室改进眼内器械的预处理、清洗流程 消毒供应室传统清洗眼内器械多使用全自动消毒清洗机进行操作,可能损坏显微器械,因此消毒供应室需重视预处理工作,科学选择清洗剂、清洗工具、清洗用时,规范清洗过程的动作方法;集中回收并集中处理眼内手术器械,使用手工清洗结合全自动清洗的方法,利用超声振动液体形成空化效应,以迅速剥离管腔、细孔、窄缝中的污物,再进行手工清洗,可进一步提高器械清洗质量。

  5.优化眼内器械的包装、灭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针对耐湿耐热的眼内器械应用热力消毒法处理;针对不耐湿热的眼内器械则应用化学方式消毒处理,主要采用酒精擦拭或浸泡消毒处理。器械的包装:完成器械消毒工作后进行包装,包装前检查清洗效果与功能,选择合适的包装方法,确保化学指标卡放入包装内,同时明确灭菌日期、何时失效、物品名称、操作人员、锅次锅号等信息,进行扫描登记。灭菌流程:眼内器械消毒流程结束后将其放置在20-25℃的环境中,根据灭菌时间与物品类型等合理摆放,选择适宜的灭菌方法,灭菌工作人员需详细观察灭菌关键的参数,如时间、温度、压力等,定期维护灭菌器。

  6.制作交接、检查评估表格 手术室与消毒供应室交接人员在进行检查与交接时需清点器械实物,检查核对名称、数量、功能等多项信息,如果有器械隐患则双方确认并签字,在“问题器械记录本”上做好记录,交接人联系手术室确认该器械的去向。科室加强督导干预,成立质控小组,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将工作质量与工作人员的绩效挂钩,定期组织会议反馈。 (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 覃国维 覃微微 虞义珍)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