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应该怎么煮
1、选择恰当的煎药容器 中药煎煮步骤十分复杂,其本质上属于化学反应的一个过程。因此,煎药容器需具备稳定的化学性质。最好用砂锅、砂罐,其次可用搪瓷锅或不锈钢锅,但不可使用铁锅、铝锅等器皿煎药。
2、清洗中药材 一般情况下,中药无需进行清洗,但若草药中含有泥沙,可用水快速冲洗,禁止浸洗,避免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丢失。
3、浸泡 因中药大多为干燥后的植物或动物组织,有效成分主要分布在干枯萎缩的细胞内,浸泡能使药材吸水膨胀,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建议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可直接在锅中浸泡,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坏。
4、煎药用水水量 凡是生活中可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煮中药,但不能用开水。同时,用水量也会影响到煎药质量,因此用水量往往应高出药物表面2-3厘米;而第二次煎药的用水量应适当减少,但仍须超过药物表面。
5、煎药的火候和时间 “火候”是指煎药时火力的大小,分为“文火”和“武火”。文火指小火,武火指大火。通常情况下,中药应先使用武火煎沸,再使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其中,解表类中药或芳香性中药采用武火迅速煮沸,再改用文火煮10-15分钟即可。补益类中药一般用武火煮沸后,调整为文火再煎煮40-60分钟。滤出煎液,剩余药渣可重复以上步骤,加水直接煮不用浸泡,二煎时间一般相应缩短。通常每一副中药为一天的量,合并两次煎液,分2-3次服用即可。
6、趁热滤汁 药煮好后,应趁热滤出药汁。因放久后药液温度降低,一些有效成分会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并且放久后药液会被药渣吸附导致药液有部分损失,影响药效。
特殊中药煎煮方法.
1、先煎。龟板、鳖甲等硬质中药和代赭石、石决明等矿石类中药,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较难溶出,因此需打碎后先煎20-30分钟,再与其他药物一起煎煮。附子、制川乌等具有毒性的中药,应采用慢火久煎的方式降低或消除其毒性,此类药物需先煎一小时左右,再加其他药物进去一起煎煮。煮附子等毒性中药时建议敞开盖子,先煎一小时后可用筷子尝尝,没有辛辣麻舌感后再加其他药物。
2、后下。薄荷、砂仁、木香等带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因有效成分易挥发不可长时间煎煮。而大黄、番泻叶等煎煮时间过长,有效成分会遭到破坏。因此,上述两类中药应在一般药物即将煎煮好的前3至6分钟再下。钩藤因煎煮时间过长会使钩藤碱被破坏,所以钩藤宜后下,煎煮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3、包煎。滑石粉、蒲黄等质地轻盈的药材易漂浮在水面上,不利煎煮,应包煎;车前子等由于粘液质较多,易粘锅糊化,宜包煎;带有绒毛中药如旋复花,应绒毛较难滤出,混入药液易刺激咽喉,以上药物应使用纱布袋包好后,再同其他药物放在一起煎煮。
4、烊化。阿胶、鹿角胶、龟胶等中药的粘性较大,为防止煎煮过程中发生粘锅或者粘附其他药材,需提前用水或者是黄酒加热化开,再行兑服。
5、另煎。人参、鹿茸、西洋参等贵重中药,为防止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材吸附,需单独煎煮,单独服用或者是掺入到药汁中服下。
6、冲服。一些入水即化或者本身为液体的中药,可直接用开水或者煮好的药水冲服,比如芒硝、蜂蜜等。
7、临方炮制。医生根据病情处方薏苡仁炒制用,将生薏苡仁放入锅中,中火翻炒至微微发黄即可,无需油和盐,晾凉以后同其他药物一起煎煮。
怎么服用中药才正确
一般汤药多宜温服,特殊情况比如热证,热在肠胃,患者欲饮冷着可凉服。一般中药每日一剂,煮好后分2-3次服用。
1、饭前服 补益药和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宜饭前服,这是因为药液在胃空状态下,可直接和消化道黏膜接触,能够较快的被胃肠道吸收,有助于药效的充分发挥。
2、饭后服 具有助消化作用或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中药,宜饭后服用,因可助消化和减少对胃肠黏膜的刺激与损伤。而毒性较大的中药也应在饭后服用,防止药物吸收过快,产生副作用。
3、其他服药方法 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宜睡前服。
具体方法也可咨询医师或药师。
(桂林市中医医院 文丽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