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炎是一种急性、非特异性的脊髓炎症,通常表现肢体麻木、无力等。急性脊髓炎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急性脊髓炎的症状
肢体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患者通常会在病程初期出现肢体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的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从下肢开始向上发展,严重时可波及躯干和上肢。
运动障碍:急性脊髓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下肢无力、行走困难、步态不稳等。
膀胱、肠道功能障碍:部分急性脊髓炎患者会出现膀胱、肠道功能障碍,如尿潴留、尿失禁、便秘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部分急性脊髓炎患者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出汗异常、血压波动、心率失常等。
疼痛:部分急性脊髓炎患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疼痛,疼痛部位与受损脊髓节段相一致。
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急性脊髓炎患者可能出现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的症状,这通常与受损脊髓节段及程度有关。
病理性反射:部分急性脊髓炎患者可能出现病理性反射,如巴宾斯基征、奥本海姆征等。
急性脊髓炎的病因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急性脊髓炎最常见的诱因,约占病例的70%-90%。常见的病毒包括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和腺病毒。肠道病毒通常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传播。腺病毒则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也是急性脊髓炎的常见诱因之一,常见细菌包括链球菌、结核杆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脊髓炎相对较少见,但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急性脊髓炎,常见的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在这些情况下,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脊髓组织,导致脊髓损伤。
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可能导致脊髓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急性脊髓炎。此外,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能导致血管炎,进而影响脊髓的血供。
肿瘤:脊髓肿瘤或脊柱肿瘤可能对脊髓产生压迫,导致急性脊髓炎。这些肿瘤可以是原发性(起源于脊髓或脊柱)或继发性(从其他部位转移至脊髓或脊柱)。
退行性疾病:部分退行性疾病,如脊髓脊膜疝、脊椎狭窄等,可能导致脊髓受压,从而引发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怎么治疗
药物治疗
皮质类固醇:急性脊髓炎的首选治疗方法是给予大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如甲基强的松龙(MP),以减轻炎症反应并保护神经细胞。通常治疗时间为3-5天,然后逐渐减量。
免疫球蛋白:对于部分急性脊髓炎患者,特别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患者,可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免疫球蛋白可中和病原体,降低炎症反应。
抗病毒药物:对于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急性脊髓炎,可根据病毒类型选择相应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脊髓炎,应给予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以消除感染并控制炎症反应。
止痛药物:对于疼痛较为严重的急性脊髓炎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以缓解疼痛。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由外伤、肿瘤、血管病变等引起的急性脊髓炎。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减轻脊髓压迫、恢复脊柱稳定性并保护神经功能。
去骨减压术:通过切除部分椎骨和椎间盘,以减轻脊髓压迫并恢复神经功能。
脊柱稳定手术:对于脊柱不稳的患者,可进行脊柱融合或内固定术,以恢复脊柱稳定性并保护神经功能。
肿瘤切除术:对于由肿瘤引起的急性脊髓炎,可进行肿瘤切除术以消除压迫并恢复神经功能。
血管重建术:对于由血管病变引起的急性脊髓炎,可进行血管重建术以恢复血供并保护神经功能。
总之,急性脊髓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药物治疗旨在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并缓解疼痛;而手术治疗则针对特定病因,以减轻脊髓压迫、恢复脊柱稳定性并保护神经功能。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韦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