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比较普遍的新生儿时期临床问题,属于急性病程,主要就是由于生理性或者病理性原因出现胆红素升高,在新生儿体内聚集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部分染成黄色。新生儿患上黄疸之后,主要临床症状为烦躁、拒奶等症状,大部分新生儿黄疸为生理性的,逐渐可以消退无需进行处理。病理性新生儿黄疸需要光照疗法、药物等治疗方式,多数病理性预后效果良好,少数会引起胆红素脑病,需引起家长的注意。
新生儿黄疸高的危害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产生过多、肝脏功能不够成熟、肠肝循环而导致胆红素浓度较高,出现轻度的黄疸,在临床上被称作生理性黄疸。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生后2-3天出现的,这时皮肤呈现浅黄色、巩膜主要以蓝色为主稍微带些黄色,小便微黄。一般情况好,第4-5天到达高峰,黄疸持续7-10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可延迟到2-4周才消退。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主要有溶血、重症感染、新生儿肺炎、胆道闭锁和代谢性疾病等原因所引起的,黄疸不论是哪种原因所引起的,严重的黄疸都会引起核黄疸,这种预后效果较差,不仅会造成神经系统损害之外,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死亡。
新生儿在患上核黄疸之后,会具有后遗症时期,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新生儿出现脑瘫、智力落后、抽搐、抬头无力等后遗症,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早期新生儿轻度黄疸不会具有严重后果,但重度黄疸在早期新生儿可以引起胆红素脑病,会引起新生儿听觉损害。
诱发新生儿黄疸的因素
喂养延迟:会引起新生儿饥饿和胎粪排出延迟,让新生儿胆红素吸收较多,进而诱发黄疸。
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可能会诱发黄疸,部分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出生之后1-3个月还会有黄疸的症状。
低血白蛋白水平、酸中毒、窒息、感染、缺氧等,可显著降低胆红素和白蛋白结合的概率,让血液中胆红素水平逐渐升高,进而诱发黄疸。
出血:新生儿存在皮下血肿、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等情况,可能会诱发黄疸。
护理新生儿黄疸措施
判断黄疸的程度:父母亲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若仅仅只有面部黄染,这种情况下被诊断为轻度黄疸;若躯干部位皮肤黄染,这种情况下被诊断为中度黄疸;若四肢和手足心出现黄染,被诊断为重度黄染。
观察新生儿的大便颜色:如果大便颜色为陶土色,需要考虑是否为病理性黄疸,大多数由先天性胆道畸形所导致的。如果黄疸程度较轻、出现伴随症状或者大便颜色异常的情况下,需要立即到医院进行就诊,防止耽误新生儿最佳治疗时间。
尽早让胎便排出,因为胎便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若胎便不排干净的情况下,胆红素会经过新生儿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当中,让黄疸的程度逐步升高。
给予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小便太少的情况下影响胆红素的排泄。
在黄疸时期需要给予新生儿足够的喂养和热力,保护好新生儿的肝脏。
如果黄疸出现过早或者消失过迟,或者黄疸程度过重,或者症状逐渐减轻之后在加重,新生儿精神状态不佳等情况,都属于病理性黄疸,需要立即到医院进行救治。
如何预防新生儿黄疸
产妇需要加强孕期时的检查和监护,防止发生感染和早产的情况。
充分评估产妇和胎儿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分娩方式,尽量避免出现产伤。
新生儿出生之后需要尽快进行喂养,促进胎便的快速排出。
若新生儿存在溶血、头颅血肿、皮下淤血、窒息、缺氧、低体温等高危因素的患儿,需要严格监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胎黄经常与产妇遭受到湿热侵袭而伤及到胎儿,最后导致新生儿在出生之后出现胎黄,因此在妊娠期间,产妇需要注意饮食有节,不饮食过于生冷的食物,还要禁忌酒和辛热的食物,防止损伤脾胃。
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吸困难等症状,需要进到医院进行治疗。
注意保护婴儿的皮肤,脐部和臀部需要清洁,防止出现破损感染的情况。
(桂林市妇幼保健院(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 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