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作为常见生理现象类疾病,已然成为父母关注的焦点。通常依据疾病病理分型,可将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又名暂时性黄疸,足月宝宝约出生10天-14天、早产宝宝最迟可延长至3-4周自然消退,且多数的新生儿是不需要接受治疗的。相比较来看,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就较为复杂,经检查确诊后需立即就医,予以针对性治疗,避免病症引起的多种不良反应造成机体伤害。
发病原因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多与胆红素代谢有关,究其原因主要分为3种:
(1)新生儿红细胞较多且代谢较快,容易致使胆红素升高。
(2)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成熟,对于胆红素的代谢处理能力较低。
(3)新生儿肠道功能较弱,影响排泄能力。综上可知:生理性黄疸出现和新生儿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有关。
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较多,主要为以下几点:(1)肝脏功能疾病、感染、母婴血型不合溶血、其他原因引起的溶血所引起体内胆红素过多。(2)肠道、胆道类疾病,会造成新生儿排便困难,胆红素淤积。(3)某些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影响。其中溶血性黄疸为典型病症,多是由于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所造成的,或是哺乳期黄疸则是由于母亲喂养母乳所导致的。
临床症状
新生儿黄疸最明显的生理症状即为颜面皮肤呈现橘黄色、躯干皮肤呈现黄色,严重情况下手心、脚心、眼睛巩膜也会呈现此症状。当父母指腹按压新生儿身体黄色部位时,显色会更加突出。同时,伴随症状有食欲下降、精神不振,体温升高以及大声哭闹、烦躁等等。
如若病情发展过快且病程较长,甚至会出现嗜睡、不吃奶、发热、两目斜视、四肢抽动等。因此,出现上述所说症状时父母务必要引起重视,避免错失治疗黄金期。此外,父母在观察新生儿黄疸变化情况时,需保证光线自然,灯光不可过强、过弱,影响视觉判断。除却四肢以及面部的皮肤颜色观察,还可以观察大便情况,如果肉眼判断过难,可以参照比色卡予以比对。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措施只是辅助检查手段,还需要去正规医院予以就诊,筛查胆红素指数来明确判断。
护理措施
通常新生儿出生后2-5天可见黄疸,时间持续10-14天,早产儿时间会长一些,能够持续一个月左右,依据新生儿体质不同表现情况不同。
现如今,手机APP应用在各个领域,有利于家长测量新生儿黄疸数值,通常数值高于12.9就是高黄疸,若是超过15就需要送到医院采取针对性治疗。一般出现母乳性黄疸,母亲应该少吃辛辣食物,需要忌酒,少吃大补类的营养品。另外母亲认真遵循医嘱,明确什么时候停止母乳喂养等。如果不是母乳引起的黄疸,新生儿应该多喝母乳,适当补水和葡萄糖,利于大便通畅。
黄疸出现时,家长需要明确新生儿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若是病理性黄疸,家长需要高度注意,及时到医院就诊,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以及护理,治疗时,采取光照疗法、换血疗法以及药物疗法等。
预防措施
孕期合理安排饮食
孕妇在孕期合理安排饮食,或者规律作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新生儿出生后患上黄疸,多数新生儿黄疸是因为母体在孕期受到冷热侵袭后,累及胎儿。对此,在妊娠期间,禁止食用生冷、刺激、油腻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科学、规律饮食,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同时,避免损伤肠道。
孕期定期产检
建立孕妇按时产检,防止溶血性黄疸发生。夫妻双方血型不合,就会有很大几率促使胎儿出现溶血性黄疸,建议可以在孕期定期的做羊水有关血清学的检查,在分娩的时候也要严密监护,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发生的几率。
降低早产风险
早产儿和正常胎儿相比,前者更容易出现黄疸,大部分早产儿肝脏发育尚未完善,因此患上黄疸几率会更高一些。为了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禁止孕妇抽烟,为其营造舒适、放松的环境,使其长期保持良好情绪。
(玉林市妇幼保健院 刘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