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的经济、文化、技术等得到全面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盛行,这使得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辐射,像电脑、手机、医学影像检查等都具有辐射。那么防辐射的基本原则有哪呢?
辐射有哪些
在自然界中有三种射线,分别是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而我们人类接受辐射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内照射,一种是外照射。而这三种射线因穿透力不同等因素,对我们的身体会带来不同的影响或者危害。α射线进入我们的身体后,才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损伤,这就属于内照射。γ射线是从我们体外对我们体内造成损伤,这属于外照射。而β射线它不仅属于内照射,也属于外照射。
临床上对辐射进行防护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辐射对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或者影响。
辐射防护的三个原则
正当性:
在临床上规定影像学相关检查必须要遵循正当性,其实就是指当我们使用一些含有辐射性的东西,它带给我们的好处需要大于它给我们带来的代价和危险。我们说的利益通常是值得整体利益、社会利益,代价指的是一些经济、机体危害、环境不利问题等,风险指的是在未来可能需要承受的或者需要遭受的风险。临床上对医学影像学正当性的判断有两个层次,一是该种影像学检查对某种疾病能起到诊断、决策的作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辐射,如果放射性药物在治疗的过程中给患者带来的优势、好处等代价超过对健康损害的时候,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
防护水平最优化:
这一原则是辐射防护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它必须要贯彻在整个辐射实践的过程中,通过选择最佳的防护水平、最优的防护方案,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其付出的代价比较小。简单的来说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利处。
通常会建议限制靠近辐射源的时间、增加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与辐射源安装防护屏障。
个人剂量限值:
我们为了能够有效避免辐射的确定性效应,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进行降低,达到可接受范围内,必须要对个人剂量进行严格的严重。简单的来说,就是个人承受的照射剂量不能超过规定的标准限值。在正常情况下,个人剂量限值仅适用于职业、公众,不适用于医学辐射。
在医学上面,辐射需要在保证疗效、诊断的前提下,使用最为适宜的剂量,并且需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操作技术,让辐射量降到最低。
什么是内照射和外照射
外照射:简单的来说就是放射源在体外,对体内进行照射,像β射线、γ射线、X射线等都会给我们身体带来损伤。
内照射:一些放射性物质附着在空气中、食物上,我们食用了这些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辐射就会在体内照射。
放射防护的方法
外照射防护
①时间:临床认为,我们的身体受到辐射剂量和照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是正比的关系,当身体受到照射的时间越长,那么我们机体的辐射剂量就会越大,异则反之。所以,为了能够减少辐射的照射剂量,我们需要将辐射照射的时间进行缩短,最好不要或者尽可能的减少靠近辐射源的时间。对于一些从事辐射工作的人群,对他们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等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因为技术熟练能够有效缩短辐射照射的时间,减少辐射照射的剂量。
②距离:临床上认为在一个空间里,辐射的强度与远近距离有关,距离越远稍微安全一些。如果我们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越大,受到辐射照射的剂量就越小,所以我们在做一些放射性操作的时候,最好能够离辐射源远一些。
③屏蔽:屏蔽就是在我们和辐射源之间放置遮挡物,能够起到削弱辐射强度的作用。
内照射防护
我们需要防止放射性物质存在空气中被吸入体内,预防从口进入消化道,还要预防皮肤破损,因为放射性物质可能会从皮肤、伤口进入体内。放射性物质进入我们身体后会引起全身和组织的照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者一些从事辐射工作的人群,需要有效预防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当我们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个人防护意识,穿工作服、佩戴口罩等措施。避免接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空气、食物和水。
(河池市中医医院 罗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