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病因及症状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诊性疾病,因为病毒的传染性比较强,所以流行在人群当中。手足口病以引发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者疱疹为主要发病形式。临床上以儿童感染为主。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的途径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或者污染的物品而感染。
手足口病患儿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疹子,表现为疱疹、皮疹等,同时周围还会出现炎性红晕,但是疱疹内的液体较少,不会有痛、痒的感觉,皮疹恢复时不会结痂,也不会留疤。患儿通常会出现咳嗽、食欲不振等症状,一部分患儿表现为皮疹或者疱疹性咽峡炎,极个别患儿没有皮疹,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动痊愈。因为手足口病的发展速度特别快,而且传播的途径特别多,所以患儿的神经系统特别容易被病毒伤害,出现嗜睡、烦躁不安、呕吐等症状。患儿在患病期间需要注意饮食清淡,必须要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例如小米粥、蔬菜粥等,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刺激口腔粘膜以及咽喉,加重身体的不适感。
手足口病如何传播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有很多,但主要还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来传播,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等。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学龄前儿童,幼儿园和托儿所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场所。
呼吸道传播:患儿分泌的唾液、咽喉分泌物或者疱疹液等都可以通过唾沫或者空气进行传播。我们可以通过戴口罩、避免近距离接触等方式进行预防。
接触传播:可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奶具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如果医院内的仪器消毒工作不到位,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这也是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之一。易感人群通常很容易感染,但是感染之后就可以获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儿大多为学龄前儿童,特别是年龄小于三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患有手足口病的人群分布范围特别广泛,并且没有严格的地区性。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但是春夏两季发病率较高。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幼儿园以及托儿所这些人口密集的地方,特别容易出现感染。在家庭方面,也存在这一类疾病的发病聚集现象。
消化道传播: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人群可以通过食用被污染的水或者食物被传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喝生水、食用生的食物等。需要注意的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性是非常强大的,而且传播的途径也非常复杂,流行的强度也非常大,传播的速度比较快,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引起大规模爆发。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个人预防措施:家长在饭前便后以及外出之后都要用肥皂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之前、处理粪便之后必须要洗手,而且要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等在使用前后必须要充分的清洗、消毒。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勤换衣物,经常通风。如果儿童出现手足口病的相关症状,要立即到医院就医。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暴晒或者消毒,及时的处理患儿的粪便;症状较轻的患儿不必住院,只需要居家休息,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即可。
幼儿园及小学预防措施:本病流行的时期,教室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教师要每天对玩具以及个人餐具等进行清洗消毒。教师在进行消毒工作时,一定要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立即洗手。要每天对桌面、门把手等物体表面进行消毒。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的习惯。
医疗机构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在接诊、护理每一位病人之后,都要进行洗手或者双手消毒。治疗、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进行擦拭消毒。同一病房内禁止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要对手足口病症状比较严重的患儿进行隔离治疗。护士要对患儿呼吸道的分泌物以及粪便等其他污染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桂林市永福县妇幼保健院 陈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