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期间根据病情状况及早实施辅助性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增强其自理能力。重症患者经过抢救治疗后,能“活下来”,但可能形成认知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后遗症,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及时有效的重症康复能避免患者形成肌肉萎缩、肺功能下降等各类并发症,能促进患者恢复受损功能,减少其卧床制动时长,降低患者病残率,帮助其“活得更好”。
重症康复介入时机
对危重症患者病情形成精准评估,在充分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一旦患者保持平稳的生命体征,即考虑对之实施康复治疗。及早介入康复,能帮助患者尽早脱机、拔管,从监护室转出,进而实现早日出院。
重症康复要紧扣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相关问题和功能恢复,将危重症患者视为整体,促进重症救治、重症康复以及并发症治疗实现有机融合,帮助危重症患者快速恢复功能。要使重症康复同步于疾病治疗,当危重症患者进入ICU24小时后,即评估其是否具备康复治疗的条件,当患者生理功能保持稳定后,即介入康复治疗,无需等撤离呼吸机或者从ICU转出后才实施康复治疗。
重症康复常用的干预措施
为防止危重症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要优化改进重症康复。对重症患者实施康复治疗,要同步于临床救治,基于对患者病情的准确把握,与患者功能性情况相结合,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体位管理
对患者体位加以改变,实现有效治疗。例如,患呼吸疾病的重症患者,可帮助其以端坐体位有效改善通气,并促进对机械通气的撤离;通过俯卧位实现良好的体位引流,帮助患者有效排痰,将肺水肿程度减轻。帮助神经重症患者每两小时翻一次身,保持良肢位摆放,实现对坠积性肺炎、压疮的良好预防,有效恢复后期功能。
早期活动
要帮助患者通过早期活动夯实重症康复的基础。通过早期活动,实现对肺部通气和通气血流比的有效改善,利用重力刺激促进体液分布的良好维持、恢复,避免患者卧床制动引发各类并发症。
呼吸训练和排痰
综合运用气道廓清技术、呼吸肌训练以及肺通气训练等技术,帮助患者摆脱对机械通气的过度依赖,帮助患者排除分泌物,实现对肺不张的有效预防,增加肺复张,减少呼吸做功和呼吸阻力,有效优化氧合。
肌肉力量训练
重症患者的外周肌肉一旦出现萎缩将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并对骨骼肌肉产生不良影响,引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还会增加呼吸机撤离困难,增加患者死亡率。对此,要实时观察患者情况,一旦患者身体条件允许,要及早开展肌肉力量训练,帮助患者通过不同体位开展主动肌肉力量训练。通常可采用床旁上下肢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
吞咽训练
重症患者的吞咽训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咽冷刺激。以常规方式对重症患者实施口腔护理后,用蘸少许冰的冰冻面签,轻轻刺激患者的咽后壁、舌根以及软腭,再由患者做出吞咽动作,形成对吞咽发射的刺激,嘱咐患者每天训练空吞咽功能,上午和下午各实施15分钟的咽冷刺激。
触觉刺激及吸吮训练。用压舌板、面签等刺激患者舌部、唇周以及面颊部内外,增强上述感官的敏感度。嘱咐患者将手套戴好后,将手指伸入口中反复练习吸吮动作,每天练习两次,每次练习5到10分钟。
面部肌肉训练。嘱咐患者练习微笑、皱眉、鼓腮、闭眼等口颜面动作;练习张颌、闭颌、咧嘴、噘嘴、伸舌、缩舌等动作。
促进吞咽反射训练。引导患者用手对甲状软骨到下颌下方软骨进行按摩,带动下颌完成上下运动,同时带动舌部形成前后运动,进而带动吞咽。
声门上吞咽训练。引导患者用鼻腔深吸气,再屏气练习空吞咽,吞咽之后马上咳嗽,促进声门闭锁,加大声门气压,避免吞咽时食物进入气管。
为进一步增强重症康复的成效,康复治疗师要与医生、护士以及呼吸机治疗师等组建多学科团队,对患者病情形成准确评估,制定科学可行的早期康复方案并加以落实,有效预防各类并发症。
(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 韦海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