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是人类在胎儿时期左右心房隔膜上的一个小孔,位置在右心房与左心房的缝隙之间,在胎儿时期人类的左右心房血液是相通的,卵圆孔也是胎儿时期维持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是位于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正常的组织。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慢慢地成长,并在逐步地建成了完整的肺循环后,卵圆孔的孔就关闭了。在胎儿心脏发展过程中,原始心房腔中间会依次长出两个隔膜,分别是原发隔和继发隔,把心房隔离成左、右心房。在出生前,原发隔和继发隔在中部有部分重叠,但相互不融合,而是留有一孔道,这一孔道呈卵圆形,称之为卵圆孔。
大部分人在胎儿时期的卵圆孔常由原发间隔的一个薄片所覆盖。胎儿时期血液从右心房经过卵圆孔流向左心房,因为胎儿期间并没有肺循环,所以使卵圆孔持续开放。当婴儿出生后,随着第一声啼哭,肺开始正常工作,肺压力下降后,随着左心房压力逐渐升高,心房内压力的增加,最后使其压力大于右心房,迫使原发房间隔的薄片压在卵圆孔的表面,原发隔和继发隔完全贴合在一起,而使卵圆孔闭合。若年龄大于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称为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的发病率非常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卵圆孔呈现未闭合状态,且长期处于开放的状态或是潜在开放的状态。
为什么要重视卵圆孔未闭
虽然大部分人不会因为患有卵圆孔未闭合而出现什么异于常人的症状,或者是身体机能的问题。但是经过检查发现,部分卵圆孔未闭患者会出现中风以及偏头痛等症状。
未闭的卵圆孔就像一个瓣膜一样,是潜在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交通通道。正常情况下,左心的压力较右心高,卵圆孔因为压力紧贴在一起,左心的血液仅仅有少许的动脉血流入右心,通常不引起症状。但在右心压力增高(如剧烈咳嗽、憋气、潜水)时,右心的压力会在瞬间比左心的压力高,从而紧贴在一起的卵圆孔,使得右心的静脉血流入左心,即右向左分流。有时右向左分流过程中,静脉血中的微小气栓、血栓及代谢物质未经过肺循环的过滤,就会直接进入左心系统,通过血管到达全身组织器官,造成动脉栓塞,从而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因为人体动脉血中有25%会流到大脑,所以卵圆孔未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偏头痛。严重的就会出现脑动脉栓塞,表现为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是不明原因脑卒中(除外动脉粥样硬化、小血管病、心源性疾病、其他少见原因和夹层等)的一个重要病因,且为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的不明原因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中,约40%至50%发病已证明与卵圆孔未闭有关。但大部分卵圆孔未闭的患者也仅表现为头痛、脑胀,这也是导致有些人长期偏头痛的原因。
应重点关注的人群
中青年的腔隙性脑梗患者、不明原因脑梗死的患者、长期偏头痛的患者、头晕晕厥、减压病等患者均应重点筛查有无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的检查方法
卵圆孔未闭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EE)、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实验法(cTCD)等来检查和诊断。其中,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经济安全、基本无副作用、检查时间短、准确率高,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近些年备受临床关注,是诊断卵圆孔未闭的首选方法。
如何治疗卵圆孔未闭
现阶段对卵圆孔未闭的治疗,主要取决于患者是否出现异常症状。如未出现症状,就不需要治疗。如果患者患有中风,并确定是因为卵圆孔未闭所导致的,那么医生会采取预防的方式,具体方法为:
1.避免患者长时间在同一位置静坐、久站。
2.避免长时间驾车,应当在1—2小时内,起身活动。
3.经常改变坐姿位置,经常移动你的腿和脚。
4.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5.应避免潜水或长时间游泳等运动;
如果出现偏头痛的卵圆孔患者或者合并中风高风险因素或者已经出现中风的患者,建议使用经导管卵圆孔封堵术。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肖钰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