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病因及诱因
1.病因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临床上多与遗传因素、年龄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70%—80%的高血压发生,是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且随着诸多危险因素的聚集,高血压患病风险亦会同步增大。
对于部分中重度年轻高血压患者,如果接受药物联合治疗后,疗效并不显著,应考虑是否为继发性高血压。血压升高时是否基于以下疾病发病的基础上:(1)心血管病变: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2)肾脏疾病: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等;(3)颅脑病变:脑外伤、脑肿瘤等;(4)内分泌疾病:嗜铬细胞瘤、绝经综合征;(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6)红细胞增多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其他药物等。
2.诱因 高血压其实属于一种“生活方式疾病”。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当的行为习惯,亦是高血压发生的潜在隐患。
(1)超重及肥胖。体重超重且体脂率较高的人群,是高血压的高危群体之一。尤其是部分中心型肥胖人群,引发高血压的概率极大。且超重及肥胖人群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16-1.28倍。
(2)高钠低钾饮食。高钠低钾饮食构成,多见于我国部分地区,亦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科学饮食提倡普通人每天的钠盐摄入量为5克,然而我国多数居民对钠盐的摄入总量为8—15克;对于钾的摄入量,则应控制在每人每天3.51克,而我国每人每天的钾摄入量,仅有1.89克。
(3)过度饮酒。高血压患者中,至少有5%—10%是由于过量饮酒所引起的。什么是过量饮酒呢?过量饮酒明确包括:危险饮酒(男性单次饮酒量41—60g;女性单次饮酒量21—40g)以及有害饮酒(男性单次饮酒量60g以上;女性单次饮酒量40g以上)。
(4)严重缺乏锻炼。我国人群普遍缺乏合理有效的体力运动,尤其是中青年群体。如果长期缺乏锻炼,同样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几率,为自身健康埋下一枚定时炸弹。
(5)长期情绪不佳。人一旦出现压抑、愤怒、惊恐、焦虑、烦躁等情绪时,体内的交感神经便会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引起高血压。据相关研究表示,精神紧绷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概率,是普通群体的1.5倍左右。
(6)其他因素。除上述几种较为典型的诱因以外,年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家族史、血脂异常等,均有可能引起高血压。
控制血压的有效方式
想要合理控制自身血压,使其处于稳定范围内,应合理参考下述建议,从而帮助患者摆脱高血压的困扰。
1.改善生活方式 高血压患者在规范服用降压药的同时,还应同步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健康饮食、戒断烟酒、适时运动、规律作息这四个方面。日常饮食应注意综合饮食平衡,尽可能按日摄取足够且全面的食物营养。每日的钠盐含量应控制在5克左右,同时多食用富含钾、钙成分的食物,保证充足的蔬果摄入;严格戒断烟酒;平时还应坚持锻炼身体,合理控制体重,避免出现久坐不动的不良生活方式;规划好就寝时间,尽量避免熬夜等。
2.良好控制情绪 高血压患者尤为要注意情绪上的波动起伏。时刻保持心情愉悦,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尽量避免与人发生冲突,同时注意情绪控制,不要太过激动。日常应尽可能远离令自己感到烦闷、紧张、恐惧的环境或个人,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
3.自我监测血压 如果患者为高血压治疗初期,应保证每天在早餐及服药前,晚上睡觉前,各测量1次。取出第1天的血压值后,再计算后6天的平均值。如果血压已经基本稳定,则可每周选1—2天,早晚分别测量1次;如果血压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且波动幅度较大者,应顺势增加监测次数,用以实时监测血压值的具体变化。
4.长期规律服药 高血压分级中危以上的患者需要长期规律服用药物治疗,切不可三天钓鱼两天晒网,自行停药或不规律服用药物,从而导致血压波动过大引起各种并发症。只有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才能平稳控制好血压,避免出现各种并发症。
(崇左市大新县人民医院 零莲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