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的最基础的急救医疗手段,通过人工干预、辅助器械和药物等手段进行,从而达到维持人工循环、维持呼吸和纠正心律失常的目的。
心肺复苏的主要步骤
1.意识评估 拍打病人双肩。低头分别在两耳侧呼唤两遍、声音响亮,看是否有回应。如果什么都没有响应,则说明失去意识。
2.呼救 呼叫他人打电话通知并启动急救医疗系统。
3.识别心脏骤停 快速观察患者有无自主呼吸及胸口有无起伏;在5-10秒内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在患者昏迷、停止脉搏、无自主呼吸时,可实施心肺复苏。
4.胸外心脏按压 将病人平躺在坚硬的地面上,解开衣领和腰带,操作者跪在身体一侧。
操作者用一手掌跟对准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双乳头连线中点),另一手掌重叠,双手手指相互交叉扣起,不接触胸壁。操作人员的肩部,肘部和腕部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身体应该与病人的体位相垂直。在进行胸部按压的时候,主要的力量应该集中在手掌的根部,肘部伸展,凭借着自己的重力,将自己的身体竖直的向下压去。
每次按完后,胸廓要有足够的回弹,双手不要离开患者胸壁,保持按压位置不变。按压与放松所需的时间大约是相同的。每分钟按压100-120次的频率;成年人的压力幅度应该在5-6厘米之间。
5.开放气道 行30次心脏按压后,开通气道。清除患者的口腔及鼻腔内的异物及分泌物,并将义齿取出。
在没有颈部外伤的情况下,可使用仰头抬颏法:操作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使头向后仰,另一只手用食指和中指轻按患者下颌,使患者下颌和耳垂连线处与地面成直角,以维持呼吸道畅通。
6.人工呼吸 气道打开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需要至少坚持一秒。
在保持气道通畅的前提下,操作者者用左手大拇指与食指抵住病人的鼻子,然后吸气,用双唇封住病人的嘴巴,然后缓慢的吐气,观察病人的胸廓有无起伏。每一次吹完气之后,都要把嘴移开,患者凭借胸部弹性收缩被动完成呼气。
吹气的量应该以看到病人的胸部有明显的起伏为准。按压与通气的比率是30:2,交替进行。
一次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为一个周期。5个周期后再次同时评估患者脉搏、呼吸。如没有恢复,继续心肺复苏。
7.AED(自动除颤仪) 如有AED(自动除颤仪),可按AED提示的操作步骤使用。
8.通气与氧供 一般用面罩,简易呼吸气囊来保持通气。在有呼吸机的情况下,可予病人气管插管后接气管导管来通气。
9.药物治疗 对于心跳停止的病人,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在不能进行静脉穿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气管给药。
如何判断是否有效
心肺复苏是否有效,需要根据病人的脸色以及颈动脉的脉搏来判断。具体的判定方式为:
触摸颈动脉搏动:在实施有效的胸部按压后,如果停止按压时脉搏消失,应该继续实施胸部按压;若停按后仍有脉搏跳动,说明患者的心律已恢复正常。
面色(口唇):心肺复苏术有效时,患者面色由青紫转为红润;如果是灰色的,说明心肺复苏无效。
其他: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可出现自主呼吸、瞳孔反射、甚至眼球运动、四肢抽搐等症状。
身边人发生心脏骤停怎么办
1.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使病人尽快脱离危险。
2.评估患者:用手在病人的双侧肩膀上拍打,然后俯身在病人的耳朵上呼喊,如果病人没有反应,就说明病人已经昏迷。
3.立即呼救,请旁人协助拨打120并取来AED(自动除颤仪)。
4.判断有无心跳停止: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观察病人有无呼吸。
5.心肺复苏:按照“C-A-B”的次序进行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C):按压位置:双乳头连结的中点,按压次数:100-120次/分,挤压深度:5-6cm。开放气道(A):仰头抬颏法打开呼吸道。人工呼吸(B):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
6.如现场有AED,按AED操作步骤使用。
7.五个周期心肺复苏后再次同时评估患者脉搏、呼吸。如没有恢复,继续心肺复苏。
(河池市人民医院 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