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所引起的心跳不规则、过快、过慢等症状的总称,其诱发与心血管疾病、药物因素、不良生活与饮食习惯等存在相关性,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将出现不同的症状反应,常见有心悸、身体乏力、出汗、憋气、头晕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诱发心律失常的遗传性原因多为基因突变。
器质性心脏病。当人体心脏窦房结和传导系统受病变侵害时,就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常见于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或心脏导管检查时损伤等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和心脏损伤中。
身体系统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营养代谢性疾病、创伤、手术等,诱发心律失常的概率都将明显升高;当身体出现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时,将对心脏的离子平衡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增加心律失常的可能性。
药物因素。临床上洋地黄、奎尼丁、非保钾利尿药、肾上腺素、多巴胺及某些抗肿瘤药物,都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不良生活与饮食习惯。属于心律失常诱发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情绪激动、多度劳累、暴饮暴食、运动量过大等,日常饮食中摄入的食盐量过多、血钾血镁低等,也将增加诱发心律失常的可能性。
心律失常的症状
脑动脉供血不足。心律失常对患者的脑血流量产生影响,如果脑血管发生病变,则可能出现脑供血不足表现,患者出现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瘫痪、抽搐或者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表现。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失常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可能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出现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表现。
心功能不全。患者具体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也是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的典型症状。
肾动脉供血不足。诱发心律失常之后,患者的肾血流量会出现一定减少,可出现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表现。
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心律失常患者可能出现肠系膜动脉痉挛,导致胃肠道缺血临床表现,具体有腹胀、腹痛、腹泻、出血、溃疡或麻痹等。
生活中如何正确护理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六大护理方法。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构建健康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不熬夜,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提升睡眠质量;烟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有害化学物质,能作用于身体器官,酒能扩张血管,将影响患者病情康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忌烟忌酒。
构建均衡的饮食结构。遵循清淡饮食、适量饮食原则,避免暴饮暴食,避免摄入过多的辛辣、油炸、过凉等刺激性食物,控制食盐摄入量;摄入满足身体日常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等,可多摄入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提升身体免疫力。
养成适当运动的好习惯。适当安排工作,定时开展适当的运动,提升体质。可依据自身病情和兴趣爱好选择散步、瑜伽、打太极等有氧运动项目,循序渐进开展体育锻炼,不断提升体质,但需注意不宜让身体过于疲累,不能运动过量。
病情监测。细心监测自身的身体情况,可定时监测脉搏,每次测量需不少于1分钟,一旦身体出现不适感,及时就医。
按时定量用药。患者需遵医嘱按时定量用药,不能改变用药剂量,也不能随意停药,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保持情绪稳定。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放松,不要过度紧张,如果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听歌、看书、下棋等活动转移注意力,也可以与家人或者朋友沟通,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心律不齐的诱发与多种因素相关,在日常生活中需科学的护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构建均衡的饮食结构,同时监测病情,遵医嘱按时定量用药。
(广西工人医院 韦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