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我国婴幼儿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影响小儿营养吸收、生长发育的重要疾病之一。小儿腹泻通常是根据大便次数以及大便形状进行判断,大便次数增多并且为水样便,则为腹泻。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肠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小儿腹泻的病因
小儿腹泻的病因可以分为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两种,感染因素主要是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等)、寄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肠道外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感染、膀胱炎等);非感染因素主要有饮食因素(喂养不当、过敏性腹泻、乳糖酶活力降低)、气候因素等。
小儿腹泻的症状
轻症腹泻
通常的轻症腹泻主要表现在以胃肠道表现为主,平常表现为宝宝不想吃东西,有吐奶或者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一般小于10次/天,但大便量通常不会增多,便质稀薄或者带有水分。
重症腹泻
重症腹泻通常为急性发病,或者由于慢性腹泻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导致病情恶化,临床表现上除了较重的消化道症状,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症状,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宝宝的腹泻属于轻症还是重症。
精神状态:倘若宝宝出现精神烦躁、萎靡不振、意识不清晰、昏迷等症状家长应该高度注意,可能宝宝患的是重症腹泻。
肠胃症状:轻者会出现呕吐的症状,重者会出现吐咖啡色液体的症状,并且大便会增加至十余次,多为黄色水样便。
水电解质紊乱:宝宝如果出现眼窝凹陷、尿少、泪少、皮肤干燥等症状时,要警惕脱水。如果遇到以上情况,家长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小儿腹泻的治疗
小儿腹泻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用药、加强预防等方式治疗,对于急性腹泻应该注重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饮食疗法
由于宝宝腹泻期间的进食量较少,所以宝宝对营养的吸收也会变少,但是这个阶段应该继续进食,从而满足身体所需。待宝宝腹泻症状缓解后应该尽快恢复到之前的饮食,并且遵从由少至多、有稀至稠的原则,可以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补液治疗
补液治疗适用于轻度脱水症状,从宝宝腹泻症状开始就需要保证有足够的液体,避免宝宝出现脱水的情况,可以采用口服补液盐的方式,宝宝每腹泻一次就需要补充一次,直至腹泻症状缓解。对于重度腹泻的宝宝应该采用静脉补液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补充水分的目的。
肠道生态疗法
肠道生态疗法主要是服用益生菌,促使尽快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对于水样腹泻推荐使用布拉酵母菌、鼠李乳杆菌等。需要注意的是,益生菌多为活性菌,所以应该在低温环境下储存,溶解温度不能超过40℃。
肠黏膜保护剂
肠黏膜保护剂能够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道功能,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常用的药物是蒙脱石散。可以将1袋倒入50毫升的温水中,在搅匀后快速服用,具体用量应该根据宝宝的年龄决定。
抗分泌治疗
抗分泌治疗能够抑制肠道水、电解质分泌,多适用于治疗分泌性腹泻,常用药物为消旋卡多曲,其能够缩短腹泻的病程。具体用量应该根据宝宝的体重计算,但是不能连续服用超过7天,可以和食物、水、母乳等一起服用。
补锌治疗
对于急性腹泻患儿往往伴有锌的缺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给予元素锌20mg(>6个月),6个月以下婴儿每日10mg,疗程为10-14天。
抗生素治疗
病毒性肠炎不需用抗生素,腹泻中多达90%不需要采用抗菌药物,并且细菌性腹泻大多具有自限性,症状较轻的患者也无需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指征是大便pH值超过7、镜检白细胞充满视野、便血,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大多异常升高,并且应根据病原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抗病毒治疗
小儿腹泻多发于秋季,并且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导致,可以使用西咪替丁类药物,此药物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力等作用,具备较好的疗效。也可以使用双嘧达莫,此药物具有抑制病毒增长、改善肠道循环、增强肠道抗病毒能力的作用。
(来宾市人民医院 彭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