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健康问题,无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家庭层面,都十分重视儿童的疫苗预防接种工作。通过认识儿童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加强疫苗预防接种宣传,普及疫苗接种知识,才能有效保护儿童身体健康并对传染性疾病进行有效控制。只有做好儿童疫苗规划,方可共享健康生活。
为什么儿童需接种的疫苗数量增多
以前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疫苗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在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内的疫苗接种种类较少,儿童可接种的疫苗较少。但是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儿童免疫疫苗的种类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新疫苗被研发出来用于儿童疾病预防中,只要符合接种年龄的儿童,就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完成相关剂次疫苗的免疫接种。
儿童免费疫苗接种有哪些
根据国家相关免疫接种规划的要求,需要对出生到6岁的儿童进行免疫接种,免费疫苗接种的类型包括11种,能够实现对13种传染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应该让其接种卡介苗,起到预防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肺结核的目的,乙肝疫苗的接种能够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
②在孩子2月龄,可以让其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包括脊灰灭活疫苗和脊灰减毒活疫苗),可有效预防小儿出现“小儿麻痹症”。
③在小儿3月龄,可以让其接种百白破疫苗,能有效实现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疾病的预防,并在6岁的时候强化接种1剂白破疫苗。
④从6月龄到6岁这个阶段需要让其接种4剂次以上的流脑疫苗,包括A群流脑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目的是预防A、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⑤从孩子8月龄开始接种麻腮风疫苗和乙脑疫苗,可预防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及乙型脑炎疾病。
⑥在孩子1岁半的时候,应接种甲肝疫苗,目的是预防甲肝病毒感染。但应注意,在整个疫苗接种过程中,都应该严格地遵守免疫规划接种要求。
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做好儿童疫苗接种前的准备工作:在接种之前,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对于存在发热、腹泻等临床症状的孩子,应延缓接种,根据医生的意见和儿童身体情况,合理的确定延期接种时间,让孩子在健康的状态下进行疫苗接种。其次,在疫苗接种当天,需要了解和签署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通过充分了解该疫苗接种的利弊及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促进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接种完成后需要让孩子在接种现场留观30分钟,在留观过程中不要进食,家长应当观察孩子是否存在过敏反应,是否存在接种部位肿胀、疼痛和全身发热等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异常,家长就要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相应地处理。
常见的疫苗接种认识误区
要充分认识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必要性。虽然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原则是自费、自愿接种,但其一样发挥着保护孩子健康的作用。非免疫规划疫苗从本质上来看,是对免疫规划疫苗的一个补充,能够更大限度的保护孩子健康,提升孩子面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促进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孩子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首先,疫苗接种安全性是很高的;其次,不同体质的孩子在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但发生概率也是相对较低的,严重的反应发生概率更是极低。一般的不良反应都是暂时的,不会危害孩子生命健康,家长不要过度担心。
有些家长会担心“接种疫苗会增加儿童免疫系统负担”,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研究均认为只要按照规定的接种程序对孩子进行疫苗接种,并不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因为儿童在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能导致疾病的抗原种类多于疫苗接种的“抗原”种类,一段时间内增加一种或者几种疫苗,并不会增加儿童的免疫系统负担,可能还会发挥疫苗之间的协同作用,优化免疫效果。例如,在冬春季来临前,可提前为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有效预防严重的流感和肺炎疾病。
(贺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钟礼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