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11月1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胃痛胃胀速缓解,中医外治显神通 - 数字报刊系统 针灸疗法——小银针大作用 如何应对流感 如何正确理解空腹吃药 胃痛胃胀速缓解,中医外治显神通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胃痛胃胀速缓解,中医外治显神通

作者: 容县中医院 潘清


胃痛,那种在上腹部隐隐作痛或剧烈疼痛的感觉,以及胃胀,那种仿佛肚子里装满了气,沉甸甸、胀鼓鼓的不适,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历过。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日常饮食,还可能扰乱工作和学习,降低生活质量。在西医看来,胃痛胃胀多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而在中医理论中,它们则是脾胃不和、气滞血瘀的表现。幸运的是,中医外治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安全、无副作用的缓解之路。

 

认识胃痛胃胀

 

胃痛与胃胀是常见的消化系统不适症状。胃痛主要表现为上腹部出现的疼痛感,可能伴有烧灼感、钝痛或刺痛;而胃胀则让人感觉胃部饱满、胀气,并可能伴有嗳气、打嗝等现象。这些不适往往源于饮食不当,如吃得过饱、过快或摄入过多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同时也可能与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及缺乏运动有关。此外,胃炎、胃溃疡等器质性疾病也是引发胃痛胃胀的重要原因。轻微的胃痛胃胀通常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自行缓解,但若疼痛持续不减甚至加剧,并伴随呕吐、发热、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延误病情。

 

中医视角下的胃痛胃胀

 

在中医看来,胃痛胃胀多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机不畅、气血瘀滞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不和,则食物难以消化,气滞于中,从而产生胀痛。因此,中医调理胃痛胃胀,重在调和脾胃、疏通气血。

 

中医外治法速览

 

热敷法: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缓解方法。只需准备一个热水袋、热毛巾或特制的中药包(如含有艾叶、干姜等温中散寒的药材),敷在胃部,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热敷能温暖胃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从而减轻胀痛。

按摩疗法:中医按摩讲究“以手代针”,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达到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的目的。对于胃痛胃胀,我们可以按摩中脘穴(位于肚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等穴位。每次按摩5—10分钟,力度适中,以感到酸胀为宜。按摩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缓解胀痛。

拔罐与刮痧:拔罐是通过在皮肤上放置特制的罐子,利用负压原理吸附皮肤,达到疏通经络、散寒除湿的效果。刮痧则是用刮痧板在皮肤上反复刮动,以出痧为度,旨在活血化瘀、排毒解毒。这两种方法对于因寒湿阻滞、气血瘀滞引起的胃痛胃胀有一定疗效。但需要注意的是,拔罐和刮痧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以免误伤皮肤或引发其他不适。

艾灸:艾灸是中医外治法中的瑰宝之一,通过点燃艾条,熏灸特定穴位,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调和气血、温通经络。对于胃痛胃胀,我们可以选择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艾灸能温暖脾胃,促进气血流通,有效缓解胀痛。

腕踝针:腕踝针是中医特色外治法,依据经络学说及十二皮部理论,通过在腕踝部特定区域浅刺,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此法简便安全,无痛易接受,尤其适用于胃痛胃胀,通过刺激脾胃相关反射区调整功能,促进气血调和,缓解不适。每次留针约30分钟,可每日或隔日治疗,疗效温和持久,是中医外治中值得推广的疗法。

 

日常调养小贴士

 

调整饮食习惯是缓解胃痛胃胀的重要一环,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选择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和蔬菜,同时尽量避免生冷、油腻及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必不可少,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通过散步、慢跑、瑜伽等轻柔运动促进胃肠蠕动,同时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对脾胃功能的负面影响。为预防复发,还应注重饭后散步以促进消化,坚持定时定量进食,避免久坐不动导致的气血瘀滞,这些简单的生活小窍门都能有效帮助预防胃痛胃胀的再次发生。

 

何时应就医

 

虽然中医外治法在缓解胃痛胃胀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自行处理。如果疼痛持续不减,甚至加剧;伴有呕吐、发热、便血等症状;或者症状反复发作,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就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必要时还会建议进行胃镜检查等进一步检查。

 

结语

 

胃痛胃胀虽常见,却影响生活。中医外治法提供安全有效的缓解之道,日常调养同样重要,需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以内外结合达到根治效果。本文旨在介绍中医外治法在缓解胃痛胃胀上的应用,帮助大家了解并受益于这些方法,提升生活质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