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11月1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医解读痛风对肾的影响 - 数字报刊系统 心梗来袭的急救措施 肺栓塞,如何抢救生命 骨质疏松别怕,中医养骨有妙招 中医解读痛风对肾的影响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解读痛风对肾的影响

作者:南宁市邕宁区中医医院 梁艺龄


在中医的视角下,痛风不仅仅是一种关节病,它还与人体内脏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尤其是肾脏。痛风,这一被古代欧洲称为“帝王之病”或“富贵病”的病症,其根源在于体内尿酸的代谢紊乱。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痛风是如何影响肾脏的。

 

痛风与尿酸的关系

 

痛风,顾名思义,其疼痛如风般骤起骤止,但背后的病理机制却相当复杂。现代医学认为,痛风的主要原因是尿酸增高,而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嘌呤主要来自体内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内源性)和食物中的核苷酸(外源性),当这些尿酸超过人体排泄能力时,就会在体内积聚,形成高尿酸血症,进而引发痛风。

在中医理论中,虽然没有直接对应“尿酸”的概念,但可以从“湿热”、“痰浊”等病理机制来理解。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血运行需要平衡,若湿热内生,痰浊阻滞,就会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包括痛风和肾脏问题。

 

痛风对肾脏的直接影响

 

1.尿酸盐肾病

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组织,是导致痛风性肾病的主要原因。这种沉积会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使肾小管变形、萎缩、纤维化、硬化,进而影响肾小球血管床。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血尿、蛋白尿、腰痛、水肿、高血压等症状,晚期甚至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

中医解读这一过程类似于中医所说的“湿热下注”,即湿热之邪下行至肾,损伤肾气,导致肾脏功能减退。湿热内蕴,还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使肾脏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和气血的滋养,从而加重病情。

2.尿酸性尿路结石

尿液中尿酸浓度增加并沉积,容易形成尿路结石。这种结石在痛风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小的结石可能随尿排出而无明显症状,但较大的结石可能梗阻尿路,引起肾绞痛、血尿、肾盂肾炎、肾盂积水等严重后果。

中医解读:这可以看作是“湿热凝聚成石”的过程。湿热之邪在体内积聚,久而久之形成结石,阻塞尿路,影响尿液的正常排泄,进而损伤肾脏。

3.急性尿酸性肾病

急性尿酸性肾病多见于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如肿瘤放化疗后血、尿尿酸突然明显升高,大量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肾盂、输尿管,造成尿路梗阻,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解读:这种情况类似于中医的“热毒内陷”或“湿热壅盛”。突然升高的尿酸如同热毒或湿热之邪迅速侵袭肾脏,导致肾气急剧受损,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状。

 

中医对痛风性肾病的认识与治疗

 

中医在治疗痛风性肾病时,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肾健脾等治疗方法,旨在恢复气血平衡,消除湿热痰浊之邪,从而改善肾脏功能。

1.清热利湿:针对湿热内蕴的病理机制,中医常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柏、栀子、茯苓等,以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减轻对肾脏的损害。

2.活血化瘀:尿酸盐沉积在肾脏组织中,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中医通过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丹参、桃仁、红花等,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尿酸盐的代谢和排出。

3.补肾健脾:肾脏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中医在治疗痛风性肾病时,也会注重补肾健脾,以增强患者的体质和免疫力,提高肾脏的自我修复能力。常用药物包括枸杞、山药、黄芪等。

 

痛风患者的日常养护

 

除了药物治疗外,痛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养护,以减轻对肾脏的损害。以下是一些中医建议的养护方法:

1.饮食调养:减少高嘌呤食物,如内脏、海鲜、肉类,增加低嘌呤食物,如谷薯、蔬果、蛋乳,多喝水促尿酸排出,推荐温开水或淡茶。

2.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尿酸的排泄。中医推荐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态: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痛风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免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和脏腑的功能。

4.定期检查:痛风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肾功能检查,及时了解肾脏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结语

 

痛风不仅仅是一种关节病,它对肾脏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痛风与湿热、痰浊等病理机制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痛风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关节的疼痛和肿胀等症状的缓解,更要重视肾脏的保护和修复。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日常养护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痛风的发展进程并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