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11月1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呼吸衰竭的救治与关怀 - 数字报刊系统 乙肝病毒感染的症状、诊断与治疗 X 光、CT、MRI,选哪个更合适? 麻醉后醒来为啥感觉冷飕飕 呼吸衰竭的救治与关怀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呼吸衰竭的救治与关怀

作者: 大邑望县中医医院袁兰


 

在医院的呼吸病区,常常能见到被呼吸衰竭困扰的患者。呼吸衰竭,这一严重的健康问题,不仅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在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通过科学的救治方法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护理,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认识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肺部无法有效地为身体提供足够的氧气,或者无法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呼吸衰竭可以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通常是由突发的严重肺部疾病、创伤、中毒等引起,病情进展迅速,需要紧急救治。慢性呼吸衰竭则多由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结核等发展而来,病情相对较缓,但也会逐渐加重。

 

呼吸衰竭的症状与危害

呼吸衰竭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发绀(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精神神经症状如烦躁、嗜睡、昏迷等,还可能伴有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

呼吸衰竭对身体的危害极大。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会导致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障碍。大脑对缺氧最为敏感,长时间的缺氧可引起脑水肿、脑功能障碍,甚至脑死亡。心脏在缺氧和高碳酸血症的影响下,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此外,呼吸衰竭还会影响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导致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呼吸衰竭的诊断

诊断呼吸衰竭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医生会首先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然后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呼吸频率、节律、深度,以及有无发绀、肺部啰音等。实验室检查中,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的重要依据。通过测定动脉血中的氧气分压(PaO?)、二氧化碳分压(PaCO?)、酸碱度(pH)等指标,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以及酸碱平衡的情况。此外,胸部 X 线、CT 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肺部的病变情况。

 

呼吸衰竭的救治方法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这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首要措施。对于有痰液堵塞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吸痰。对于意识不清、呼吸微弱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建立人工气道,保证有效的通气。

2. 氧疗

通过吸氧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纠正低氧血症。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选择不同的吸氧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无创正压通气(NIPPV)或有创机械通气等。

3. 治疗原发病

针对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肺部感染、治疗支气管哮喘、解除气道梗阻等。

4. 药物治疗

使用呼吸兴奋剂来刺激呼吸中枢,增加呼吸频率和通气量。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5. 营养支持

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呼吸困难、代谢紊乱等原因,往往存在营养不足。因此,需要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促进康复。

 

呼吸衰竭的护理关怀

 

1. 心理护理

呼吸衰竭患者由于病情严重,常常会感到恐惧、焦虑和无助。护理人员要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生活护理

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和舒适,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协助患者进行翻身、拍背、口腔护理等,预防压疮和口腔感染。

3. 呼吸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改善呼吸功能。

4. 家庭支持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康复与预防

 

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部分呼吸衰竭患者可以逐渐康复。在康复期间,患者需要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同时,要注意预防呼吸衰竭的再次发生,避免吸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预防呼吸道感染、积极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总之,呼吸衰竭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及时有效的救治和充满关怀的护理,患者可以看到希望的曙光。在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为呼吸衰竭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长的生存时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