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2月0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磁共振检查时哪些疾病需要对比剂增强扫描 - 数字报刊系统 怎样避免呼吸道疾病困扰 酒精与药物的危险交织 磁共振检查时哪些疾病需要对比剂增强扫描 针灸与穴位注射在面瘫治疗中的优势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磁共振检查时哪些疾病需要对比剂增强扫描

作者:梧州市工人医院 何凤连

引言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医学影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非侵入性等优点。在临床医学中,MRI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参考诊断依据。由于诊断疾病的需要,病人做完磁共振平扫后,医生会建议磁共振增强检查。下面本文将介绍磁共振检查时哪些疾病需要对比剂增强扫描,并阐述其相关原理和安全性问题。

 

磁共振检查的基本原理和对比剂增强扫描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发生共振,从而产生信号,再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

MR增强扫描即引入对比剂后进行的MR扫描,原理是通过注入对比剂改变组织中水质子弛豫时间T1或T2),反映在不同的加权像上,使图像的信号强度产生不同变化;没有水的组织不能强化,例如骨质。

增强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增加组织间信号差,利于病灶检出,帮助病灶定性;另一方面是动态观察脏器或病变内对比剂分布及排泄(动态增强成像、血管成像等)

 

哪些疾病需要对比剂增强扫描

存在以下情况,一般建议行增强磁共振检查:

1.平扫未见明显异常,但临床医生或其他检查高度怀疑有病变,就有必要作对比剂增强扫描。因为有病变组织会与正常组织信号非常接近,使得病变组织不易显示,而有些病灶体积较小,难以观察到,尤其是微小病灶,如小的转移瘤,垂体微腺瘤等。

2.平扫发现了病变,需要进行对比剂增强检查,对已知病变进行定性判断,肿瘤与非肿瘤的鉴别恶性与良性的鉴别。增强扫描能使上述病理学特征在MR图像上表现出来,给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3.在肿瘤治疗随访中的应用。活性肿瘤细胞增强后会强化,非活性肿瘤细胞不会强化。

4.界定病灶边界范围,需要对比剂增强检查。某些肿瘤性病变在平扫时界限不清,与周围的水肿、炎性病变、手术或放疗损伤不能分辨,因而不能明确肿瘤的侵袭范围、治疗后效果。增强扫描肿瘤组织强化,炎性病变、损伤与肿瘤组织的强化表现不一样,水肿不强化,因而能清楚显示肿瘤的范围、大小、形态。

5.一些特殊检查,如臂丛颈部斑块颈部血管成像等,需要应用增强扫描。

 

对比剂增强扫描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性问题

磁共振增强检查注意事项:

1.做增强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及家属认真阅读磁共振检查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并签署《磁共振增强检查知情同意书》,必须有一名成人家属陪同。

2.既往有MRI对比剂过敏史重度肾脏功能不全者,禁用,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3.有严重的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高龄、过敏体质、过度紧张焦虑的患者为增强检查的高危人群,应在检查前充分告知医生并慎重评估,应有家属或临床医生陪护。另外,孕妇或者哺乳期女性一定要向医护人员告知自身情况,临床医生和磁共振医生会根据病情来判断是否必须该项检查。

4.腹部检查前至少禁食禁水46小时腹部增强检查需提前预约。盆腔增强检查适当充盈膀胱。

5.增强检查过程中如果体位不当或难以配合患者,均可能影响检查效果。

6.过敏反应多在注药后20分钟内出现,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疼痛或有任何身体不适,请及时告知操作人员 ,如果出现增强检查的不良反应,医生将积极给予相应处置,患者家属应予以理解和配合。

7.检查结束后,需在检查室外留观30分钟,无不适,到注射室拔除留置针后方可离开,穿刺处需按压5~10分钟不出血为止。若离院后出现不适,应速就近医治。

8.哺乳期妇女行磁共振增强检查后,应在检查24小时后再进行哺乳。

9.增强检查24小时之内不应再做其他磁共振检查且检查结束后应尽量多饮水,加快对比剂的排泄,禁食禁饮患者需遵医嘱静脉补液。

 

五、结论和建议

 

磁共振检查中的对比剂增强扫描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有利于病灶检出,帮助病灶定性,同时还有助于发现平扫未发现的病变,确定病的边界,有助于病变良、恶性的鉴别。准确地检测出正常组织与患病部位之间的差异的一种检查方式,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和评估病灶、异常组织或器官,更好地观察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治疗方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对比剂增强扫描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要求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性问题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因此建议在使用对比剂增强扫描技术时需要专业医生进行操作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确保患者安全的完成检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