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为一名骨科专科医院的麻醉医生,每天都在接触着很多骨科手术的麻醉。那么骨科手术麻醉跟其他手术麻醉的有什么不同呢?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临床麻醉的分类
临床麻醉是麻醉医师的主要日常工作,在麻醉前他们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选择最适宜的麻醉方案,并且对麻醉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临床麻醉主要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复合麻醉和基础麻醉。不同类型的手术需要不同的麻醉方法。按照不同的病种分类,又可以分为产科麻醉,妇科麻醉,小儿麻醉,骨科麻醉,普外的麻醉等。
常见的骨科手术的分类
1.一类手术:(1)清创术;(2)骨牵引术;(3)急性骨髓炎钻孔引流术;(4)克氏针、钢板、髓内针取出术;(5)四肢骨折关节脱位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术;(6)简单的手外伤手术。
2.二类手术:(1)骨折内固定手术;(2)脊椎结核合并截瘫病灶清除术;(3)髋关节离断术,肩关节离断术,截肢术;(4)腰椎间盘脱出髓核摘出术;(5)胸腰椎板减压术,椎管狭窄探查术;(6)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复杂手外伤的处理及其后遗症的矫正。
3.三类手术:(1)臂丛神经的探查、吻合、移植术;(2)断肢(指、趾)再造术;(3)颈胸椎间盘摘除术,颈胸段椎管减压术;(4)椎体肿瘤切除术;(5)全关节置换术;(6)复杂的断肢再植手术;(7)脊柱侧弯畸形矫正术。
骨科麻醉前评估特点
高龄病人较多,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异常等。创伤、恶性肿瘤病人常有低血压和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结核,常导致颈推强直和活动受限,气管插管困难。截瘫病人长期卧床常合并肺部感染。老年病人常合并慢支炎、肺气肿、肺功能异常。创伤病人,由于疼痛和应用吗啡类镇痛药导致胃排空延迟,应视为饱胃病人。
骨科手术麻醉面临的特殊问题
1.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生率0.5%~3%,长骨骨折、膝髋关节置换术高发,多发性长骨骨折患者发生率可能更高(30%),下肢长骨骨折患者也较易出现。
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生机制:骨折及扩髓操作引起髓内压升高、静脉窦破坏,脂肪及骨碎屑进入静脉循环,脂肪颗粒暂停在肺血管内,肺循环阻塞,脂肪颗粒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黏附,血块形成,肺血栓栓塞,毛细血管渗漏和血管周围出血。临床表现:(1)术中呼吸循环障碍(扩髓、骨髓腔内插入假体或止血带放气后出现);(2)术后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脑表现、皮疹;次要表现为发热、肾损害、视网膜改变、溶血、脂肪尿及黄疸。总死亡率为7%~20%。
2.深静脉血栓(DVT):我国几大医院围术期DVT发生情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人工关节置换术发生率47%,解放军第233医院大型和高危中等手术发生率47.6%,解放军第240医院肺、消化道、泌尿肿瘤切除术发生率49.4%,解放军第147医院关节置换手术发生率42.2%;平均手术发生率为46.4%。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因素(Virchow三联征):长时间血流瘀滞,血管内皮损伤,血粘度增加。膝髋关节置换手术中DVT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应用止血带(膝),股静脉及胫静脉扭曲变形。临床上椎管内麻醉对血管损伤有保护作用,可减少DVT。
3.体位问题:骨科手术麻醉常用体位:牵引体位、颈部固定体位(Halo-Vest支架)、俯卧位(脊柱手术)、半坐位及沙滩椅位(肩关节手术)。半坐位及沙滩椅位可能出现气栓、呼吸道管理困难的情况。其他体位问题:下肢骨折或下肢韧带急性损伤屈膝屈髋困难,由于患者体位难以调动,椎管内麻醉实施很有难度,区域阻滞是可以考虑的麻醉方式。胸椎手术术前背部被定位针定位,患者无法平卧只能进行侧卧位插管。强直性脊柱炎导致患者无法平卧,而视神经损伤患者长时间俯卧位可能会出现突然失明。
4.骨水泥:骨水泥主要成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主要问题是骨水泥植入综合征:低血压、支气管痉挛、低氧、心跳停止、猝死。发生机制:骨水泥进行关节成型术中髓内压峰值为680 mm Hg,不用骨水泥的患者髓内压小于100 mm Hg,长骨骨髓腔操作、扩髓出现脂肪颗粒及骨碎屑栓塞,骨髓腔内的压力超过骨髓腔内静脉丛的压力,脂肪及碎屑进入静脉系统。骨水泥综合征的预防:新型骨水泥装置,远端长骨钻孔,应用骨水泥前灌洗骨髓腔,减少骨髓腔内碎屑数量
总结
骨科麻醉涉及人体骨关节及运动系统多个部位,手术体位及麻醉方式多样,术后并发症较多,围术期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合并多器官系统疾病或功能异常的老年患者不断增多,如何优化骨科患者手术麻醉管理方案,改善预后和转归是当前骨科麻醉领域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