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3月0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医带您认识眩晕 - 数字报刊系统 慢阻肺患者家庭护理小常识 中医带您认识眩晕 冠心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抗体是怎么帮助我们对抗病毒的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带您认识眩晕

作者:来宾市忻城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樊奇

感觉周围的东西在旋转,犹如坐过山车,甚至还有恶心、想吐,这是怎么回事?有可能你得了眩晕!

什么是眩晕?

眩晕是临床很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仆倒,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汗出、心慌等症状。眩晕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的症状多为短暂性、发作性,发作时会有比较明显的旋转、摆动、倾倒感,常伴明显的耳鸣、耳聋,以及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例如我们常见的耳石症、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等。周围性眩晕常急性起病,但大部分属于良性。

中枢性眩晕的症状大多为持续性,且休息后不能缓解或缓解不明显,患者视物旋转的症状较周围性眩晕轻,少有恶性、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但往往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例如脑干和小脑的中风,可引起行走不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视物重影和肢体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进展为昏迷状态,危及生命,因此需要及时就诊。此外,部分慢性疾病,如颅内肿瘤,也可引起眩晕,而这类疾病往往比较隐匿,不易察觉。

眩晕与头晕有何区别?

眩晕是由于人体空间定位障碍导致的一种运动或位置性错觉,它属于内的前庭感觉,一种没有自身运动但感受到自身运动,或者在头部正常运动时感受到扭曲的自身运动感觉患者感觉到周围环境和物体出现旋转、摇摆、倾斜或扭曲等现象,常常伴随恶心、呕吐和出冷汗等症状。而头晕则指的是空间定向能力受到障碍或感觉功能出现问题,表现为头部沉重感、头重脚轻,没有运动的虚假或扭曲、旋转的感觉。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

眩晕从病因病机分析,分为虚证与实证。实证如最常见的眩晕肝阳上亢证,多因肝气郁滞、气郁化火、风阳上扰所致,这类患者平时多见面色偏红、容易急躁发怒;又如痰湿中阻证,这类患者平时好吃肥甘厚腻、吸烟饮酒,导致痰湿内生,一旦风吹受寒,风邪挟痰,上蒙清窍,而发眩晕,正如古人所云“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虚证如肾阴不足证,因肾精不能上荣头目,也可出现眩晕,这类患者平日常见腰膝酸软、耳鸣、手足心发热、夜间盗汗等表现。此外,气血不足,清阳不升,清窍失养也可出现眩晕,这些患者可表现为神疲懒言、食欲不佳、大便稀溏、面色苍白萎黄等。

中医治疗眩晕的优势及方法

眩晕是一种症状性疾病,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其主要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中医的优势主要在于整体观念,通过辨证论治,采取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改善患者阴阳、气血的失衡。常用的治疗方式有:

一、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眩晕的重要方式,通过不同药物的配伍与应用,调整机体的功能,达到治疗目的。如临床经常使用的黄芪、川芎、当归、丹参、钩藤、白芍等药物,有益气活血、平肝熄风的作用,可治疗气虚血瘀、肝风内动型眩晕;对于肝肾阴虚型眩晕,常用滋阴养肝的药物,如山萸肉、生地黄等;风痰上扰型眩晕,多采用祛风涤痰的药物,如半夏、白术、天麻等。

二、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眩晕的另一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达到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常用的眩晕治疗穴位有百会、风池、风府、内关、肝俞、太冲等。

三、推拿按摩:通过对特定部位及穴位施以特定手法,可以舒缓经筋,放松肌肉,调整脏腑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供血,对颈源性眩晕效果较为显著。

四、食疗:合理的饮食对眩晕的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如肝阳上亢型眩晕,应避免食用辛辣、煎炸食物,可选择具有平肝潜阳、滋阴清热作用的食物,如绿豆粥、菊花茶等。

五、生活方式调整: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有重大的影响,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晚睡熬夜,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学会释放压力,对于缓解和预防眩晕发作非常重要。

在家突发眩晕该如何处理?

首先应该尽快休息,寻找患者感到舒适的体位,如卧位或坐位等,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同时避免患者因眩晕导致跌扑等严重后果。其次,保持镇定与安静,放松精神,避免进行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如看书、看电视等。如果有反复发作病史,应随身携带镇静缓解眩晕的药物,并按医嘱服药。检查自身血压,如果血压过高,有高血压病史者应及时按医嘱服用降血压药物,症状缓解后不要以为就好了,应前往医院就诊,检查清楚。在确诊眩晕,了解病因之后,无论采用西医还是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治疗,切不可自行随意用药。

(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和参考,不代表任何医疗意见,具体治疗方案应由专业医师制定,不宜自行诊断与用药)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