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周围的东西在旋转,犹如坐过山车,甚至还有恶心、想吐,这是怎么回事?有可能你得了眩晕!
什么是眩晕?
眩晕是临床很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仆倒,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汗出、心慌等症状。眩晕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的症状多为短暂性、发作性,发作时会有比较明显的旋转、摆动、倾倒感,常伴明显的耳鸣、耳聋,以及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例如我们常见的耳石症、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等。周围性眩晕常急性起病,但大部分属于良性。
中枢性眩晕的症状大多为持续性,且休息后不能缓解或缓解不明显,患者视物旋转的症状较周围性眩晕轻,少有恶性、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但往往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例如脑干和小脑的中风,可引起行走不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视物重影和肢体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进展为昏迷状态,危及生命,因此需要及时就诊。此外,部分慢性疾病,如颅内肿瘤,也可引起眩晕,而这类疾病往往比较隐匿,不易察觉。
眩晕与头晕有何区别?
眩晕是由于人体对空间的定位障碍导致的一种运动或位置性错觉,它属于内在的前庭感觉,是一种没有自身运动但却感受到自身运动,或者在头部正常运动时感受到扭曲的自身运动感觉,患者感觉到周围环境和物体出现旋转、摇摆、倾斜或扭曲等现象,常常伴随恶心、呕吐和出冷汗等症状。而头晕则指的是空间定向能力受到障碍或感觉功能出现问题,表现为头部沉重感、头重脚轻,没有运动的虚假或扭曲、旋转的感觉。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
眩晕从病因病机分析,分为虚证与实证。实证如最常见的眩晕肝阳上亢证,多因肝气郁滞、气郁化火、风阳上扰所致,这类患者平时多见面色偏红、容易急躁发怒;又如痰湿中阻证,这类患者平时好吃肥甘厚腻、吸烟饮酒,导致痰湿内生,一旦风吹受寒,风邪挟痰,上蒙清窍,而发眩晕,正如古人所云“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虚证如肾阴不足证,因肾精不能上荣头目,也可出现眩晕,这类患者平日常见腰膝酸软、耳鸣、手足心发热、夜间盗汗等表现。此外,气血不足,清阳不升,清窍失养也可出现眩晕,这些患者可表现为神疲懒言、食欲不佳、大便稀溏、面色苍白萎黄等。
中医治疗眩晕的优势及方法
眩晕是一种症状性疾病,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其主要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中医的优势主要在于整体观念,通过辨证论治,采取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改善患者阴阳、气血的失衡。常用的治疗方式有:
一、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眩晕的重要方式,通过不同药物的配伍与应用,调整机体的功能,达到治疗目的。如临床经常使用的黄芪、川芎、当归、丹参、钩藤、白芍等药物,有益气活血、平肝熄风的作用,可治疗气虚血瘀、肝风内动型眩晕;对于肝肾阴虚型眩晕,常用滋阴养肝的药物,如山萸肉、生地黄等;风痰上扰型眩晕,多采用祛风涤痰的药物,如半夏、白术、天麻等。
二、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眩晕的另一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达到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常用的眩晕治疗穴位有百会、风池、风府、内关、肝俞、太冲等。
三、推拿按摩:通过对特定部位及穴位施以特定手法,可以舒缓经筋,放松肌肉,调整脏腑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供血,对颈源性眩晕效果较为显著。
四、食疗:合理的饮食对眩晕的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如肝阳上亢型眩晕,应避免食用辛辣、煎炸食物,可选择具有平肝潜阳、滋阴清热作用的食物,如绿豆粥、菊花茶等。
五、生活方式调整: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有重大的影响,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晚睡熬夜,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学会释放压力,对于缓解和预防眩晕发作非常重要。
在家突发眩晕该如何处理?
首先应该尽快休息,寻找患者感到舒适的体位,如卧位或坐位等,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同时避免患者因眩晕导致跌扑等严重后果。其次,保持镇定与安静,放松精神,避免进行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如看书、看电视等。如果有反复发作病史,应随身携带镇静缓解眩晕的药物,并按医嘱服药。检查自身血压,如果血压过高,有高血压病史者应及时按医嘱服用降血压药物,症状缓解后不要以为就好了,应前往医院就诊,检查清楚。在确诊眩晕,了解病因之后,无论采用西医还是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治疗,切不可自行随意用药。
(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和参考,不代表任何医疗意见,具体治疗方案应由专业医师制定,不宜自行诊断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