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由于急性脑卒中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0万人,而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一些慢性疾病是诱发急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很多人对于这些危险因素的并不了解,因此也没有引起人们产生足够的重视。此外,大部分人群对于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也没有十分了解,基于此,本文针对急性脑卒中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什么是脑卒中
急性脑卒中是人们常说的中风,指的是病人的脑血管中的某一个部位产生了阻塞、破裂产生的疾病,在临床上详细的被划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出血性脑卒中两种。
在脑卒中疾病发生之后,会导致病人的脑部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若是症状持续发生超过了24小时,被称之为脑梗死,占据卒中发病率的85%左右;若是病人在发作之后的症状时间并没有超过24小时,被称之为短暂性的缺血性发作,主要是脑血管出血所导致的疾病,占卒中发病率的15%左右。
脑卒中的分类
缺血性脑卒中: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指的是病人的脑部组织产生了缺血性、短暂性、局灶性的损伤,造成了脑部功能的损伤,当脑动脉产生了狭窄之后,血压会产生剧烈的波动,使得曾经依靠侧支循环进行持续供血的脑部区域产生一过性的缺血现象,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症状持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min。
脑梗死:主要包括脑栓塞、血栓、腔隙性脑梗死等。当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了血块堵塞脑部血管便会产生血栓;而各种疾病产生的栓子进入到人体的血液中之后,便会对脑部的血管产生阻塞,进一步造成脑栓塞。
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指的是病人的脑实质血管产生了破裂、出血的情况,一般与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肿瘤疾病有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底部以及脑表面的血管产生了破裂出血,血液会进入到病人的蛛网膜下腔,便会造成这一疾病的产生,常见的治病因素主要包括: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动脉硬化、高血压、血液病等。
脑卒中的症状
脑卒中在发病之前一般会产生一些早期的征兆,因此若是发生以下症状之后,需要及时的到医院治疗:
偏瘫:身体的一侧肢体突然出现了行动不灵活、无力的情况。
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或者颜面部位突然产生了异常。
偏盲:有一侧眼睛突然产生了视物不清的症状。
复视:在看东西时经常会产生重影的现象。
失语:突然出现了口齿不清、无法说话,或者无法理解别人的语句等。
吞咽困难难:在吃东西或者喝水时,产生了吞咽困难的症状。
眩晕:突然间出现了头晕,并且伴随着恶心、耳鸣、呕吐等症状。
头痛:产生了持续性的剧烈头痛。
共济失调:在行走的过程中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或者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摔倒。
意识障碍:产生了短暂性的意识消失,或者障碍。
脑卒中疾病诱发的因素
慢性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是诱发急性脑卒中的关键因素,很多人在生活中并没有引起重视,认为没有严重的症状,即使确诊也无需用药,或者认为吃药便能够维持疾病,因此也会不重视疾病的定期复查等。
饮食不洁
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常口味过重,高盐、高油脂、高脂肪、高糖的饮食结构都会损伤血管。并且若是长期的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出现功能紊乱的情况,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而若是经常过度的饮酒,便会增加卒中发生的风险。
情绪变化
由于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很多人长期的处于较大的压力下,因此便会产生精神紧张、焦虑的心态,在生活中经常熬夜等,都会诱发脑卒中疾病发生。主要是由于这些情绪会兴奋人体的交感神经,导致血管产生痉挛、收缩,并且增加血管的压力,使得脂质产生沉积、血管内皮损伤等,产生了动脉硬化。
肥胖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体的体脂数每增加5个单位,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便会增加110%左右。
脑卒中如何进行急救
引导病人采取仰卧位,并将其肩部位置稍稍垫高,之后将头部偏向一侧,详细的记录发病的时间,若是没有得到明确的诊断,不能擅自服用任何药物,包括降压药、救心丸等。
若是病人存在清醒的意识,此时需要与其保持沟通,缓解病人紧张、恐惧的心理,使其能够保持镇定。
若是病人出现了昏迷,需要将其衣物解开,这样能够保证呼吸的通常,并且使其处于放松的状态,并清理掉病人口腔中出现的分泌物,避免对呼吸道产生堵塞,产生窒息的风险。
若是病人产生了抽搐的情况,避免掐捏人中等一些刺激性的行为,更不要用力的按压病人的肢体部位,避免产生肢体损伤,需要将其头部保持偏向一侧。
希望通过本篇科普文章能够让人们正确的认识这一疾病,一旦出现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